校长倡高小常识科加中史元素

2023-10-09 00:00

学界就小学常识科改革热议,有校长认为课程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宜「一窝蜂」加入中华文化元素。
学界就小学常识科改革热议,有校长认为课程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宜「一窝蜂」加入中华文化元素。

小学常识科改革的讨论如火如荼,学界普遍赞成将科学于高小独立成科,但对重整后的常识科课程内容取态各异。有校长建议,加入中国历史、家庭伦理等,与生活相关的题材,有助衔接中学课程;亦有校长认为,课程不宜「一窝蜂」加入大量中华文化元素,亦须扣连学生的生活经历,平衡个人成长等范畴的内容,始能达致教育成效。
教育局去年推出「加强高小科学与科技学习」先导计划,通过「核心学校」或「网络学校」形式,增润常识科课程中的科学及科技教学内容。计划试行一年,学界普遍支持将高小科学内容归入新科,而高小常识科内容料将重整,学界盛传课程内容将加强国家观念、价值观教育等,以衔接明年中一级推行的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以及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助衔接初中公经社科

中华基督教会基湾小学(爱蝶湾)校长黄静雯建议,当局考虑在重整的常识科加入中史元素,围绕家庭伦理、饮食文化等,与生活相关的题材,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不会觉得学历史是沉闷,有助衔接中学正规的历史课」,但整体应侧重于生活及社交技能的培训,「始终小学阶段是提供基础教育,宜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入手。」

有不愿具名的小学校长坦言,高小课程适当地融入国民教育,确实有利衔接初中的公经社科与高中的公民科,但不宜操之过急,亦须平衡及保留现时「健康与生活」及「人与环境」的常识科课程内容,「小孩最先关心自己身边的安全,随着不同学习阶段,再逐步拓展至国家安全。」

该校长认为,如当局有意加强国情教育,宜支援学校举办内地交流团,「小朋友想法很实际,亲身经历过就明白」,当局亦须为教师提供国情教育培训,以免教师在教学上游谈无根,「学生身处国家富强的时代,未必了解上一代人困苦的生活经历,我的经验分享很真实,却不一定是国情教育要分享的东西。」
有指须紧扣生活经验

他认为课程设计即使涉及中华文化元素,亦要避免「一窝蜂把所有元素加进课程」,还要顾及社会发展及学生学习能力,他以教授华人家庭的亲属称谓为例,「现在『少子化』,学生没有那么多亲戚。」

至于高小拟设科学科,黄静雯建议,新科加入疫苗抗病原理等生物学知识,贯彻现时常识科「健康与生活」学习范畴;亦可以专题形式教授航天工程、人工智能等全球新兴科技发展,让「小孩能拥有宏观的视野思考世界议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