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告别新自由主义

2022-10-27 00:00

香港一直是新自由主义的堡垒,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鲜会主动介入市场。政府将财政开支锁定在GDP的两成,即使近年投放略增,稍微打破此金科玉律,但仍然坚守「大巿场小政府」。受制于管治哲学与财政资源,香港从无强而有力的产业政策,只有被动地期望商界回应政府愿景。李家超发表首份《施政报告》,领导产业布局,主动招商引资,反映新政府将会打破「积极不干预」的惯性。
政府由促进者变为参与者
新加坡是发展型国家的典型,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由政府拥有,市值超过两万亿港元,履行宏观经济计画。《施政报告》宣布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尽管两者的规模难以比拟,但是概念类近,被称为「港版淡马锡」。港府注入三百亿元「共同投资基金」,连同现有「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的三百二十亿元投入,令投资额度扩大近一倍。目前相关投资由港府督导,邀请专家小组制定策略,委托私募基金管理,将来的形式相信大同小异。自此之后,政府能够更灵活地调度财政工具,主动实践产业政策。
过去政府主要依赖投资推广署招资引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是更进取的新猷。这个办公室将物色目标企业,并为它们度身订造落户计画,标志政府在市场上的角色由促进者转变为参与者。内地和海外17个经贸办内亦会设立「招商引才专组」,负责主动接触目标企业、联系百强大学,招揽当地人才及留学港人,善用各项签证计画回港发展。
港式资本主义需追上时代
民主思路在两年前曾进行电话调查,发现近七成市民支持政府更积极地参与市场,主动发展特定行业。在聚焦小组的分享上,巿民普遍认同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如私有产权、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希望这些特质保持不变。但是他们也感到香港的经济政策过于被动,削弱竞争力,忽视产业多元化。港式资本主义的弊病日渐恶化,贫富悬殊加剧、青年上流机会削弱等社会问题陆续浮现。历届政府似乎自满于往日成就,故步自封于四大支柱产业的舒适区。市民期待一个有为政府放胆发展经济,与巿民同步前瞻。
旧有的经济模式为我们带来一时成功,引领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换来「亚洲四小龙」的美誉,但已无法回应前景复杂的国际新形势。疫后经济讲求抗逆力及复原力,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也要跟上时代,从改变政府功能开始,主动适应并变化。政府加深市场参与度,背后有资金投资配合,有执行能力支撑,也有民意基础支持,是强化经济竞争力及巩固国际投资者信心的一大步,也维持「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的首要任务。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