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修订「微调」政策 「两制校」压力增
2021-05-03 00:00推行近十年的中学教学语言「微调」政策,第三周期将于二二学年起展开。教育局日前公布优化安排,虽维持取录八成半「前列四成」中一生的英文班开班门槛,但随着「学生能力」改以平均每班人数计算,学校须取录达标学生人数下调,令学校免于「落车」之馀,也使得「一校两制」的学校更易「上车」,为学校生态带来改变。
随着计算方法由以往派位人数,改为平均每班人数计算,学校在连续两个学年,即「影相年」取录二十二名达标中一新生,便能维持开英文班,相较旧制每班可取录少五人,以中一级四班计算,即少收二十名达标新生,仍可维持全开英文班,压力大大减轻。
听闻中学界估计,新制下全开英文班的传统英中,多是传统名校及地区名校,收生较有优势。个别传统名校当年未参加「自愿减班」,中一级开设班数多达六、七班,取录达标学生仍有可能不足,但随着当局新增的「专业评审及支援机制」,累积经验与教学成效有优势下,几无「落车」危机。
刻下压力集中于同时开设英文班及中文班的「一校两制」学校,尤其是开班情况属「中多于英」,譬如只开一班英文班,在达标生源随新生人口减少,要保住仅有的英文班便有难度。就算申请专业评审,英语教学程度的校情,未必如其他学校广泛,要幸免「落车」恐有变数。
与此同时,个别「一校两制」学校凭着打造特色,成功争取更多达标学生,确使「上车」增开英文班机会在望,但实际上也有隐忧,特别是中英文班数现时相等的中学,一旦成功「上车」便出现「英多于中」局面,使得中文班成为少数,势必加剧校内标签效应,但「上车」对校方是十年未逢一遇的机会,否则要待六年后的下一周期才能调整,如何抉择便考验学校的策略思维。
回顾「微调」政策,打破了以往中中、英中的二分法,成功造就地区名校的发展,而即使未能全开英文班,不少「一校两制」学校亦专注打造特色,英文班数目的重要指标虽力保不失,但学习差异随之拉大,相信是中学界下一步要思考的难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