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非华语生收少一人 学校获拨款差16倍
2019-02-20 00:00
申诉专员公署昨公布主动调查报告,发现教育局支援非华语生课后中文学习,向中小学提供额外拨款,款项差异甚大,学校如取录一至九名非华语生,仅可申请五万元额外拨款,但十人或以上却获每年至少八十万元,意味相差仅一人,拨款相差达十六倍。上学年逾两百所中小学因取录非华语生不足十人,仅获五万元额外拨款,占获资助学校一半。公署认为,当局应考虑增加取录低于十人学校的资助金额,鼓励他们录取非华语生及改善教学。
公署亦发现,教育局在一四学年起推行「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专业进修津贴计画,津贴教师在职进修认可课程,但四个学年合计,仅二十四名教师修毕课程,平均每年只有六人,认为学校行政及师资培训的支援,均有必要加强。
现时教育局在升小统一派位申请时,向非华语生家长提供传统上录取较多非华语生的「名单小学」,照顾他们的选校需要,公署指做法与当局避免非华语生过分集中部分学校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一七/一八年度参加派位近一千四百名非华语生之中,九百二十人获派三十所小学,比例达六成七,绝大部分均属自行选派。公署亦发现「名单小学」内仅八校的非华语生比例,占全校学生约四成一至九成九,但同时有六所不属名单内的学校,取录比例达六成一至九成半,认为「名单小学」机制令家长无法掌握实况,亦不配合政策目标,应考虑最终取缔。
教育局回应指欢迎公署报告,将参考有关建议,检视现行支援措施的实施情况,适时优化。关注少数族裔权益的融乐会,促请当局设立有阶段学习目标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政策、监察政策及拨款的成效、让学生有良好及足够语文基础选择主流小学等,为非华语生教育带来实质改善。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