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反對遷貨櫃碼頭 海港運輸業總工會指不符經濟效益

2018-09-15 15:24

工聯會舉行「土地開發-本港住屋和就業的未來」的研討會。
工聯會舉行「土地開發-本港住屋和就業的未來」的研討會。

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諮詢將於本月29日結束,有政黨今早舉行土地供應研討會,邀請測量師、學者及物流界別人士等, 討論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解決本港住屋需求。海港運輸業總工會主席蘇栢燦在會上反對政府重置或搬遷葵涌貨櫃碼頭,憂搬遷費用高昂,不符合經濟效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強調,政府需多管齊下,才可解決短中長期的土地不足困境,或有部分持份者因此會有損失。

工聯會今早舉行「土地開發-本港住屋和就業的未來」的研討會,海港運輸業總工會主席蘇栢燦在會上強調,不支持政府為了覓地,而減少物流用地,犧牲本港物流發展。他又表示,該會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部分土地選項抱有憂慮 ,因涉及本港物流用地改劃,或影響物流業的發展,特別是新界棕地的選項。他估計,新界現時有1300公頃的棕地,當中有近800公頃用做物流後勤,如露天貨櫃場及貨櫃車停車場等,絕非外界所指棕地為閒置土地。

蘇栢燦表示,政府需完善規劃物流用地的前提下,才會支持發展棕地。他又反對重置或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因碼頭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本港的中心地帶,有助將貨物運輸到全球各地。碼頭亦具備完善的交通配套及物流設施。他擔憂,重置碼頭的費用高昂,會是天文數字,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新界有逾4000公頃私人土地,惟部分土地業權分散,難以整合,未能做到地盡其用。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副主任蔡鴻達在會上表示,該校的科斯產權研究中心倡議設立「土地區劃整理」制度及引入可自由買賣的「土地債券」,政府可透過換地及發行債券,吸引土地擁有人參與,加快釋放新界地皮,興建公私營房屋

蔡鴻達表示,經過30場聚焦小組及各界人士的會議,公眾論壇及問卷調查,共200多人參與。受訪者包括私人發展商、專業團體及學者等普遍支持設立「土地區劃整理」及「土地債券」,釋放私人農地的儲備,並於本周內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意見書。

蔡續指,「土地區劃整理」是以地換地的制度,並在日本、德國等多國沿用多時,讓土地業主自行整合一個區域的用地及業權分布,並自願向政府提交一定比例的「發展商責任」土地,例如三成至五成,再向城規會申請發展,並經政府規劃及預留比例興建公屋及基建等後,業主可在原區換取一塊面積較小、惟發展潛力更優秀的土地,從而解決目前新界土地業權零散的問題。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強調,政府需多管齊下,才可解決短中長期的土地不足困境。而有學者提出「土地區劃整理」及「土地債券」的方案,黃指,有關建議是可行方案,小組亦會考慮,以解決本港土地緊張的問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