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東大嶼填海2200公頃 建百萬人新市鎮

2018-08-07 11:01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發表研究報告「和應」。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發表研究報告「和應」。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本港長遠需要「靠填海」,團結香港基金今日發表研究報告「和應」,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提及到的18個土地供應選項,只有大規模填海造地,才能夠為香港建立新願景。團結香港基金形容,大規模填海是唯一可以扭轉乾坤的方案,建議可以在東大嶼山填海2200公頃造地,估計能提供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打造容納70至110萬人口的新城市。

根據基金會研究,政府在《香港2030+》提出在中部水域打造「新大嶼都會」,是最佳的填海地點,但認為1000公頃的填海計畫並不足夠,建議以此為基礎,於坪洲、交椅洲、喜靈洲和周公島之間填出一個更為大型的人工島,面積約為2200公頃,並稱之為「強化東大嶼都會」計畫。基金會指,建議填海的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的面積,或110個維園,可為香港未來20年的發展提供土地儲備。

基金會認為,人工島可經3條主要道路連接至中國內地和香港其他地區,其中一條連接堅尼地城、一條連接至東嶼幹線,另一條連接梅窩,再通往屯門及港珠澳大橋。基金會亦建議3條分別連接堅尼地城、美孚及屯門南的新鐵路線。

基金會估計,可從「強化東大嶼都會」計畫撥出當中的28%至32%土地,用作住宅用途,能提供25萬至40萬個新住宅單位,打造容納70至110萬人口的新城市,使香港現時的人均居住面積從170平方公呎,提升至較接近類近城市的水平,並將香港整體人口密度降低12%,至每平方公里24200人。基金會建議預留當中至少7成用作公營房屋,並可撥出土地作新興工業及康樂設施之用。

基金會指,工程專家的初步評估已證實「強化東大嶼都會」計畫,不論在財政、技術及環境方面都屬可行,並估計第一階段的實際填海工程只需4年,反而研議程需時更長。

基金會又指,本港過去5年的實際供應,與「長遠房屋策略」所訂的目標之間,相差高達九萬四千三百個單位,警告倘若繼續拖延全面而大規模的計畫,香港將來付出沉重代價。基金會指,土地大量增加可以令舊區活化的計畫得以開展,並重振一些因缺乏土地而停滯不前的工業,並指有關問題會因為土地增加而找到出路,問題一旦解決,香港將在大灣區以致全亞洲保持競爭力及領先地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