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聖誕,不少市民會與親朋好友飲酒作樂,但衛生署提醒,本港飲酒情況有年輕化趨勢,其中15至17歲暴飲情況男女各佔一成七及百分之7.5。衛生署亦澄清多個坊間謬誤,包括飲酒並沒有「護心作用」,亦無助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另外飲酒亦無助暖身,嚴重更會出現低溫症;解酒丸更會令人產生錯覺可飲更多酒,增加醉酒風險。署方強調,酒精除可致癌,更不存在安全飲酒水平,應逐漸減少減飲減低傷害。
衛生署引述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調查前12個月內的飲酒情況。「曾飲酒」比例最高為24至34歲人士,男女各佔約八成二及六成七。其中15歲至17歲男女「曾飲酒」比例分別佔約三成五及兩成六,屬「曾暴飲」的比例亦分別佔一成七及百分之七點五,即連續飲用五罐啤酒、餐酒或烈酒。
衛生署表示,飲酒越多致癌風險越高,強調不論是啤酒、葡萄酒或烈酒均可致癌,亦無所謂的安全飲酒水平。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李嘉瑩提醒,有研究顯示飲酒並沒有「護心」作用,淺飲並沒有降低中國年長男性的「冠心病」死亡率。
不少人亦以為飲酒可以暖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臨床毒理專科委員會主席劉飛龍指,飲酒後會有即時發熱的感覺,但體溫難以保持,溫暖感覺後會令人感到寒冷,寒冷天氣下過量飲酒可能引致低溫症。
為避免「酒精上腦」,不少人會服用解酒丸、茶或水,以為有助降低血液或呼氣中的酒精濃度。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林思為則指,解酒丸只可減慢酒精吸收速度,無助分解酒精,變相會令人誤以為可飲更多酒,增加醉酒風險。她續指,駕車前飲用大量茶或水無助短時間內降低酒精濃度,「目前為止是沒有快速清醒方法」。
衛生署呼籲,市民逐漸減少飲酒減低傷害,孕婦、兒童及青少年、身體不適、正服用藥物、駕駛、運動前後等情況都不應飲酒,市民可透過衛生署網上問卷,以判斷自己飲酒是否屬高風險類別,及盡早作出介入治療。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