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圣诞,不少市民会与亲朋好友饮酒作乐,但卫生署提醒,本港饮酒情况有年轻化趋势,其中15至17岁暴饮情况男女各占一成七及百分之7.5。卫生署亦澄清多个坊间谬误,包括饮酒并没有「护心作用」,亦无助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另外饮酒亦无助暖身,严重更会出现低温症;解酒丸更会令人产生错觉可饮更多酒,增加醉酒风险。署方强调,酒精除可致癌,更不存在安全饮酒水平,应逐渐减少减饮减低伤害。
卫生署引述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调查,显示调查前12个月内的饮酒情况。「曾饮酒」比例最高为24至34岁人士,男女各占约八成二及六成七。其中15岁至17岁男女「曾饮酒」比例分别占约三成五及两成六,属「曾暴饮」的比例亦分别占一成七及百分之七点五,即连续饮用五罐啤酒、餐酒或烈酒。
卫生署表示,饮酒越多致癌风险越高,强调不论是啤酒、葡萄酒或烈酒均可致癌,亦无所谓的安全饮酒水平。卫生防护中心高级医生(疾病预防)李嘉莹提醒,有研究显示饮酒并没有「护心」作用,浅饮并没有降低中国年长男性的「冠心病」死亡率。
不少人亦以为饮酒可以暖身,香港急症科医学院临床毒理专科委员会主席刘飞龙指,饮酒后会有即时发热的感觉,但体温难以保持,温暖感觉后会令人感到寒冷,寒冷天气下过量饮酒可能引致低温症。
为避免「酒精上脑」,不少人会服用解酒丸、茶或水,以为有助降低血液或呼气中的酒精浓度。香港营养师协会会长林思为则指,解酒丸只可减慢酒精吸收速度,无助分解酒精,变相会令人误以为可饮更多酒,增加醉酒风险。她续指,驾车前饮用大量茶或水无助短时间内降低酒精浓度,「目前为止是没有快速清醒方法」。
卫生署呼吁,市民逐渐减少饮酒减低伤害,孕妇、儿童及青少年、身体不适、正服用药物、驾驶、运动前后等情况都不应饮酒,市民可透过卫生署网上问卷,以判断自己饮酒是否属高风险类别,及尽早作出介入治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