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潘氏元朗重塑故居「蔭華廬」 90年客家大宅凋零

2021-11-08 07:02

近九十年歷史的潘屋日久失修,如今荒草處處,落得荒廢凋零。
近九十年歷史的潘屋日久失修,如今荒草處處,落得荒廢凋零。

「客家人」歷史中並無固定居所,每遇動盪戰亂便會舉家遷徙,四處為客,故有「客」之說。從清初至辛亥革命爆發,陸續有客家人遷至香港落地生根,以此為家,而「家」亦受他們所重視,因它是氏族最原始單位。要揭開一個客家氏族的故事,我們可從「家」入手。坐落元朗凹頭,早年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潘屋,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前被稻田、漁塘包圍的客家大宅,歷盡滄海桑田,今天已被石屎包圍,野草叢生的潘屋如今幾乎已被世人忘記。關於這座大宅的故事和歷史,由潘氏後人和客家文化研究者娓娓道來。記者 陳家榮 攝影 梁譽東

愛國商人潘君勉祖籍廣東梅縣,為紀念其父親潘蔭華,於一九三四年從家鄉梅縣特聘一班工匠前來香港,仿照鄉下的蔭華廬,於元朗建造另一座蔭華廬出來,佔地約三千七百平方米,大宅則佔地約六百平方米。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映表示,大宅雖參照故居打造,但真實大小仍有差距,「香港這座面積小很多很多。」

整幢建築物由十六間房間、六個大廳、兩個大庭院組成,屬兩堂兩橫典型設計。從正門進入潘屋,見到的是廳堂,直向祠堂,左右有路通往橫屋,左面主要是廚房、廁所,連同幾間客房,右面則是各房人的住所。至於廳堂左右,設有四間較大的寢室。林文映說,客家人普遍迷信,篤信風水,潘宅則設有「青龍白虎」之風水陣勢,大宅有別於一般客家大宅,門口非南向,而是面向祖國,以表屋主的愛國思鄉情懷。

門口面向祖國 表愛國思鄉情

林文映指,大宅的瓦頂採用了雙瓦面設計,隔熱功能非常好,即使落雨亦不怕滲漏。當年的磚瓦都是從家鄉運來香港,而梅縣的磚瓦亦是非常有名。雖然如今大宅已日久失修,但屋內的磚瓦建設仍未見嚴重破損,亭園的瓦製柵欄依然亮澤,用料十足,可見潘君勉當年建大宅時斥資不少。

潘屋另一特別之處,在於其精心的木器彩繪設計。記者穿梭大宅發現,潘屋祠堂用的木架,以及左右兩則偏廳木門上,透過不同色彩畫出了一些西洋畫作,當中可清晰見到洋樓、海洋、帆船等圖案,據指是參照三十年代的中西區面貌。兩門天藍色的設計,至今仍鮮艷奪目。其海洋元素,有別於客家過去以農為本的特徵。林文映分析,此或與潘君勉過去到海外經商、生活等有關。

木器彩繪西洋畫 充滿海洋元素

潘君勉於日本和南洋經商發迹,並在日本認識國父孫中山,後來他出錢出力協助組織中華革命黨,在海外為討伐袁世凱籌集軍餉。孫中山及後回港時,於潘君勉府上作客,送上寫有「博愛」二字的墨寶,現存放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之中。中共開國元帥葉劍英則在日佔時期,在港展開抗日工作及就醫,與家眷在潘屋居住了一段時間。即使葉劍英後來回到武漢前綫,潘君勉仍繼續代為照顧葉氏一家。這段往事都由一張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印證。

孫中山葉劍英曾作客潘屋

林文映一○年首次接觸潘氏第三代後人,直至一三年再度碰面,潘氏始將家族的史料、圖片,一一交到林文映手上。她說,他們大部分已經移民美、加,另有人在內地從商,潘姓後人幾乎絕迹香港,僅留下元朗潘屋作證。外界有指,前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左派名作家郭沫若也曾入住潘屋。林文映表示,「暫無文獻照片記錄這段事迹,僅從潘氏後代口中得悉此事,惟他們也無法確實,但到訪潘屋一事值得確信。」另外,時任港督尤德夫人亦是大宅的貴賓之一。

潘君勉育有五子三女,劉家強就是潘氏第四代後人,是潘君勉的曾外孫。他說,外公是潘氏的三子,其母就是外公的長女。今年剛好六十的劉家強說,小時候仍有幸見過潘君勉一面。他憶記,潘當年住的就是右面第一間靠近祠堂的主人房,不過如今已被放置雜物垃圾。劉家強憶說,小時候主要由外公外婆照顧,父母則在九龍工作,直至讀小學始搬回元朗,一有假期便會回來「度假」。回想兒時回憶,他說,潘屋外面有一塊大空地,附近都是漁塘稻田,兒時便與其他表兄弟姐妹、隔離鄰舍嬉戲,「踢波、捉魚、捉蜻蜓」,與他們的關係要好。

後人移居海外 大宅或變安老院

自潘君勉六八年離世後,大部分後人陸續移民海外,續居潘屋的人不多,主要是三房的人。大約九三年,大宅出售予徐展堂家族,潘氏後人亦陸續淡出元朗。劉家強分享,當時大概是新年時分,大家趁此機會,在離開大宅前留下一張大合照,作為潘氏最後的記錄,「遺憾當年自己負責揸機,未能置身合照當中。」潘氏一族如今各散東西,一如客家人傳統,四處遷徙。劉家強說,雖然家人已遍布世界各處,但幸得科技發達,雙方仍能保持緊密聯繫,不時以電話來往,盼通關後再次團聚。

見證過潘屋一帶由耕地變成石屎路,經歷遷出大宅的一刻,劉家強至今仍百感交集,現時仍不時重遊故地,細味當年。他感慨,大宅如今已日久失修,雜草處處,「門外一對木雕雄獅已被盜去,就連日軍遺下且一直沿用的書枱亦不知所終。」潘屋在一○年正式獲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城市規劃委員會近日接獲保育潘屋申請,表明會發展安老院。對於潘屋日後發展如何,無人知曉。作為後人之一的劉家強自知人微言輕,僅望潘屋最終得到善待,保留這座富歷史色彩的客家大宅。

《星島日報》

潘氏一族搬遷前,於大屋前合照,記錄珍貴一刻。受訪者提供
潘氏一族搬遷前,於大屋前合照,記錄珍貴一刻。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