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可建31萬公屋單位首達標 陳帆:絕無「水份」
2020-12-16 15:42
運輸及房屋局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推算未來10年(2021/22至2020/31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43萬伙,公私營房屋比例為7比3,公營房屋供應目標是30.1萬個,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指,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興建31萬個公屋單位,建屋量首次達標。
陳帆表示,政府已覓足夠土地建31.6萬伙公營房屋建屋,被問首次達標當中有無「水份」。陳帆回應指,因為住戶供應流程是先有土地,再有規劃以及收地遷置、基礎建設,之後變成熟地,再做上蓋建造都要3至4年,早前並未能達標,因過往土地供應一直不足,他指,現時是好的開始,代表有成功的機會,過往無是因為土地供應不足。陳帆強調有事實支撐,預料首個5年期約有10萬個單位落成,但在重置、收地及清拆等過程中,或會有變數,拖慢供應。他指,如果長遠土地供應較寬裕,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單位的面積都可調升,但現時只可在局限中盡量做。
對於過渡性房屋方面,陳帆指,社會共享方面是將現存舊樓、政府建築物改裝,數目有限,故此演變成過渡性房屋,包括私人、政府閒置的土地作過渡性房屋,他指,去年目標為1萬個單位,當時已經物色到足夠土地,故此才空間上調目標至1.5萬伙。
被問平均輪候時間會否有所調整,陳帆指,如果輪候的是新界區公屋,為3至5年不等,輪候市區公屋為6至8年不等,每年更新來看,若果新界輪候家庭多,輪候時間會較短,而輪候市區家庭多,則會輪候時間長。
對於政府將公屋/綠置居跟居屋比例設為70比30,陳帆指,實際數據建屋數字受到建屋時間約5年所限影響,但相信日後,出租公屋跟綠置居佔整體70%,將逐步追上去。
對於綠置居單位出現滯銷情況,有房屋委員會委員認爲與單位偏細有關,陳帆表示,目前公屋人均面積13平方米、資助房屋人均15平方米,但因目前政府覓地有困難,在局限下只可盡做,希望日後土地供應寬裕時,調升公營或私營房屋單位的面積。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