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記】做實事比搞意識形態重要
2021-04-26 08:02
上星期中美元首隔空相遇,對氣候問題各自表述。美國由退出到重新加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反映國際形式又由單邊主義回到多邊主義,大國行事都要講理性、講實效。
上星期,全球領袖舉行視訊氣候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有參與。二○一九年十一月四日,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式通知退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新上場的美國總統拜登又宣布重返,並且在上星期公布一個比先前更進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拜登表示,到二○三○年,美國將把造成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五十到五十二。同一場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承諾中國於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
美不諱言新能源產業落下風
今次拜登重新加入《巴黎協議》,相信是美國明白到如果在環球事務上,例如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巴黎協定》,繼續自行其事,最後可能在這個未來全球發展策略落後於人,尤其是中國。這可以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周一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發表講話見到,他說:「現在,我們落後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乏力』將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他警告說,美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落後中國,呼籲加大對綠色技術的投資。他表示:「中國是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和電動汽車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她擁有全球近三分一的可再生能源專利。」美國如果不快馬加鞭,會在這個戰略範疇輸給中國。
應對氣候問題不單是環保的工作,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再生能源行業可以製造數量非常龐大的就業職位,對已發展國家而言,如何保住這些就業職位,關乎國力盛衰的關鍵。
此前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巴黎協定為美國勞工、企業及納稅人帶來「不公平的經濟重擔」,又認為美國未來可以有效地及清潔地使用能源資源及科技。到拜登上場,很明顯不同意前總統特朗普的看法,於是又重新加入。特朗普無心這方面的發展,任內自然不會積極行事,美國現在重新加入,在時間上已落後了四年,就算再提出一個較之前更進取的目標,能否達成,令人存疑。
這個也與美國政治制度,每兩、三年便出現權力輪替有莫大關係。在國會、總統輪番選舉下,新上場的政府,往往以推翻上任政府的重大政策作為目標,政策搖擺成為常態。像奧巴馬年代花了很大氣力推出的醫保,特朗普一上場便馬上宣布廢除。又如特朗普在任時大幅減稅,拜登最近就宣布大幅增稅,年入一百萬美元的富人的資本利得稅率更翻倍。但減稅容易加稅難,究竟拜登有多大的政治能量,大家拭目以待。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已經成為西方選舉政治制度要解決的難題。
回看中國,在減排問題上,過去經常被美國責難,指中國是造成全球空氣污染和氣溫上升的主要國家。習近平上台之後,知道潮流不可逆轉,化被動為主動,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面對,推動減排產業化,並且和發展綠色產業並行。這也是過往美國政府推動新潮流產業時的慣常做法。由於中國的體制更有效率和具延續性,政策推行比西方容易到位。布林肯的呼籲,正反映了兩種體制上的較量日益直接,美國不諱言受到的挑戰。
放下有色眼鏡務實反思
拜登上場差不多一百天,從大力推廣全國接種新冠疫苗,到宣布美國重返全球氣候談判會議,以至搞一個類似中國的一帶一路的計畫,與中國抗衡。這一連串做法,都屬理性的反應和行為,希望以另一種形式重奪領先環球的優勢。
多年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畫。當時包括港人在內的很多分析家都認為這只是中國「假大空」的構想。在中國堅持的推動下,這個概念現時已逐漸獲得世界的認同,北京現時還把減排、綠色基建糅合到帶路主題上,配合中國強大的生產力推動落實構想,現在美國提出要加入正面競爭,未來就要考驗雙方的執行力和政策延續性。由此可見,為政者若只講意識形態,遺棄了實質落地的工夫,結果就會落後形勢。
美國要與中國作正面的競爭,把這個態度變成戰略性的長期國策,問題是美國是否真的能夠上下齊心,中國面對全球第一強國的高度重視,列為頭號對手,已經不可能逃避,當中每一步應對都要充滿危機感。強如美國,現在也開始要面對現實,對中國的政策重新審視,覺得有用的、好的不惜跟進,你做我又做。這種務實的變化,相比之下,一些對內地抱有成見的港人而言,是否也是時候反思一下,放下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細心想想香港的未來發展路向,應該怎樣走呢?
陳約翰
港情周記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