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移民不是想像的好

2022-04-14 07:31

昨天晚上十點多離開公司,跳上的士,傳來飯香,原來司機大佬正準備吃自備的「愛心晚餐」,但見有客即開車過來,來不及蓋上保溫飯壺蓋,到燈位才蓋上,司機一面道歉一面慨歎生意難做,我表示十分理解。

疫情下百業蕭條,講到防疫政策,司機很相信「動態清零」策略,可見他還是比較認同內地的抗疫模式,而他的兒子是工程師,在機場任職飛機維修,感覺他以兒子成為工程師而驕傲,我也加了一句:「這份工都算穩定。」

但這時司機一聲長歎,告訴我他兒子結婚後,正計劃移民澳洲。他感慨說,香港環境再怎麼差,機會還是比外國多,聽得出他不認同移民是好的出路。他說:「去到外國,怎可以做工程師,做工廠就有份。」但作為父母,他只能尊重下一代的選擇。

這位的士司機大佬,是印象中典型的港人,自己讀書不多,但努力工作,偶爾抱怨「搵食艱難」,但肯捱肯搏,其中一個心願是「望子成才」,對兒子能成為一位專業人士感高興,不認同兒子移民的決定,但樂觀地面對,「唯有任由他去到外國,就知道生活幾艱難」。

的確,移民不是簡單地攞一個行李箱,執幾件衣服去旅行咁簡單,最近網上有一條熱傳的影片,是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台》拍攝《單程》紀錄片,全長九十多分鐘,分了上下集,主要追蹤兩個香港個案在透過BNO計劃移英道路的掙扎。

其中一個故事,記錄一家四口移英的故事。爸爸阿文是巴士司機,媽媽Fiona是教師,兩人在香港合共月入六至七萬港元。兩人帶同兩名子女,拿著不算很多的資金,在申請BNO簽證未批情況下,以英國「Leave Outside The Rules」(LOTR)特快申請闖關。

夫妻出發前憧憬英國生活,然赴英後,問題來了。從語言的適應,到搵屋、搵工過程的各種難題,其中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是Fiona提及自己在餅廠工作,一起做工廠工人的香港人有狀元、牙醫、前區議員,甚至大部份都有碩士學位。

拋開政見,移民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放棄」,這種「放棄」是指,放下自我,尤其在港原屬中產,甚至是受尊重的高級專業人士,到了外國,不會餓死,但除了居住地方大一點之外(但無外傭要自己打掃),其他大不如前,特別是工作︰

第一,不一定找到原來職業的工種,萬一幸運找到,薪酬不像香港那般「見使」(外國專業的工資比香港低、稅遠比香港高);

第二,受尊重程度打折扣,我曾問過一位在澳洲做律師也相當成功的港人,為何回流,他說當在一間外國企業做到一定級別時,你會發現一些潛規則,你的膚色令你無辦法再升職;

第三,接受草根工作。更多的移民個案,是去到外國要改行,要放下想做白領的包袱,轉做水電、工廠、送外賣、司機等,體力勞動工種易找工,但必須情商夠高,放下身段,這樣較容易融入當地生活,而且這可能是未來下半生要過的日子。

最後一點,很多人移民都話,希望下一代有更好將來。我認識一位朋友,小學四年班時隨父母由內地來港,父母在內地是知識份子,來了香港只能在工廠做體力勞動,一家幾口逼在板間房中,印象中父母經常吵架,最常聽到母親對着兒女們說:「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真的不想捱落去!」朋友成長過程不知不覺間留下陰影,常會因自己未能成為母親心目中的「成功人士」而內疚,以至在一些行為上有偏差。當然,朋友也算是在香港「混」得不錯,只是沒能成為標準「成功人士」。移民外地,生活不順,夫妻不和,對小孩子的影響更大。我分享這個例子,希望那些移民如果是一心為下一代,在外地遇上逆境,要有開闊的心態,避免在小朋友心中留下陰影。

所以,移民,一定要深思熟慮,切忌一時衝動。

編者按:盧永雄先生因個人事務,請假個多月,期間由《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撰寫《巴士的點評》。

全文刊《頭條日報》專欄「巴士的點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