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揭「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搞獨立由來 美國逼普京埋牆的正常反彈

2022-02-22 19:24

俄烏局勢持續升溫,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地區「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為獨立國家,並派遣俄軍進駐進行「維和任務」。美國、英國、歐盟等領導人批評普京違反《明斯克協議》。

究竟什麼是《明斯克協議》?烏克蘭國內的混亂局勢何來?

一切者要從2013年底美國在烏克蘭策動的顏色革命說起。烏克蘭和俄羅斯接壤,烏克蘭由誰控制,直接影響俄羅斯西部的安全。

當年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取態親俄。但在2013年年底,烏克蘭爆出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在西方背後支持下,邁丹廣場爆發顏色革命,出現反對派僱用的狙擊手射殺示威者挑起爭端,還有敖德薩衝突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工會大樓起火和俄羅斯人被殺。大示威令亞努科維奇在2014年2月下臺,親美的波羅申科在同年6月上台。

在2014年初烏克蘭大混亂時期,反俄的右區和泛納粹極端組織也打算到親俄的克里米亞區,去搞流血慘案,事件觸動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神經。2月22至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通宵召開國安會議,與聯邦安全局的一眾部長商討解救被廢黜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會議結束時普京說:「我們一定要開始設法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順帶一提,俄羅斯黑海艦隊租借了克里米亞基地,此地對俄羅斯有重要戰略價值。

2月23日,在克里米亞城市塞瓦斯托波發生親俄羅斯示威。俄羅斯隨即出兵克里米亞,2月27日,沒有徽章的俄羅斯蒙面部隊佔領了克里米亞最高議會,並奪下克里米亞全境的戰略重地,接着在克里米亞成立親俄羅斯的阿克肖諾夫政府、宣佈克里米亞獨立和舉行一場獨立公投。

俄羅斯政府佔領後,旋即建立克里米亞聯邦管區,並下設兩個聯邦主體——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克里米亞風暴爆發後,又觸發東部親俄地區頓巴斯地區仿傚,引爆了更為血腥慘烈的頓巴斯戰爭。

烏克蘭東南部地區包括「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所在的頓巴斯地區,本來是俄語地區,這些州的人民十分親俄。在2014年2、3月間,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拒絕接受烏克蘭新政府的政策,出現分離主義傾向,要求獨立,亦要求全民公投決定地區的未來。

2014年4月,頓巴斯地區民間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爆發大規模衝突,民間武裝隨後自行宣佈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同年5月,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自己舉行公民表決,分別以89.7%和96.2%的贊成票宣佈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兩個地區隨後結成聯盟,宣佈建立「新俄羅斯聯邦」。

經過連月武裝衝突後,同年9月,在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斡旋下,交戰各方簽訂《明斯克協議》,達成停火共識,但這場停火有一條嚴格的控制線將烏克蘭分離主義者和政府軍隊隔開,實際上讓親俄武裝分子控制烏克蘭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約三分之一地區。

翌年2月,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領導人罕見地聚首一堂,為前一年被親俄分裂分子佔領的烏東地區和平舉行談判,會談各方一直努力為該地區達成解決方案。最終,俄羅斯、烏克蘭、烏東分離主義領導人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簡稱歐安組織)的代表簽署《新明斯克協議》(Minsk II,亦稱《新明斯克協議》),並隨後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認可。

協議的條件包括:一)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由57個成員組成的「歐安組織」負責監控前線,衝突雙方停火並從前線撤走重型武器;二)在親俄武裝分子佔領的地區舉行地方選舉及進行對話;三)恢復雙方之間的全面經濟和社會聯繫,例如可以給年長者支付年退休金;四)烏克蘭政府恢復對與俄羅斯邊界的控制。撤出所有外國軍隊和僱傭兵;以及五)修憲將為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不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區提供一定的自治權。

由於《新明斯克協議》的簽訂非常倉促,俄羅斯跟烏克蘭對協議內容各自有不同的解讀。一方面,烏克蘭視該地區在聯邦結構內只擁有與烏克蘭其他地區相同的自治權,莫斯科則指《新明斯克協議》裡有「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某些地區的特殊地位」的用語,並將其解釋為允許這些地區擁有自己的警察部隊和司法系統等特殊政策。另一方面,基輔希望先奪回邊界的控制權後,再在叛軍控制的地區舉行地方選舉;莫斯科則希望在基輔當局重新控制邊境之前、在烏東地區仍被分離主義者控制的情況下舉行選舉。

即使烏克蘭政府同意給予頓巴斯地區特殊地位,卻激起大部分烏克蘭國民反對和責難。2015年,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就有意提出落實《新明斯克協議》相關的憲法修正案,遭到烏克蘭民族主義團體的強烈反對,隨後引發基輔暴亂,導致三名執法人員死亡。因此,與其說《新明斯克協議》是一份外交條約,倒不如說是一道急求停火的「拖字訣」,西方外交家為解決這個問題所作的一切努力,迄今無實質成果。

然而,自去年2月底以來,頓巴斯地區交火事件和人員傷亡增多,再加上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一改特朗普對俄溫和的取態,主張對俄強硬,加強對烏克蘭政府的軍事援助,加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台後,對俄羅斯強硬,推動加入北約,認為這樣既討好民眾,亦可拖死俄德興建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令烏克蘭可以繼續收取每年10億美元的天然氣管道過境費,導致烏克蘭局勢明顯升溫。

2021年12月,俄外交部就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展安全保障對話,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北約就排除北約進一步東擴的可能提供法律保障。今年1月10日至13日,俄分別與美國、北約就安全保障建議開展對話,但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直至昨日,情況急轉直下。普京不再容忍美國和北約模稜兩可的說法,並發表電視講話,指頓巴斯地區正發生「種族滅絕」等人道主義危機,烏克蘭當局正試圖在頓巴斯上演「閃電戰」,不願執行《新明斯克協議》。他承認烏克蘭東部分離地區獨立,命令派駐俄軍部隊,維持和平。

普京強調,北約不停地試圖說服俄羅斯,北約是一個純粹的防禦性聯盟,但歷史上的北約5次東擴,已經使北約的軍事設施部署在緊鄰俄羅斯邊境的地區。美國人利用烏克蘭推行反俄政策。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從歷史層面來看,現在接納或者推遲烏克蘭加入北約對俄羅斯來說並無區別。

普京表示,俄羅斯深知自己對捍衛地區穩定和安全的責任。正因如此,俄羅斯提出關於歐洲安全的相關建議。而美國和北約對俄方關於安全保障建議的答覆沒有回應俄方的三個核心關切,包括1. 北約停止東擴、2. 北約在歐洲的軍事基礎設施恢復至1997年時的水平、3. 停止在俄羅斯邊境附近部署打擊性武器。俄方願與美國和北約討論一些安全議題,但前提是要就涉及俄方核心關切的主要問題進行一攬子探討。俄羅斯完全有權利使用一切回應手段捍衛國家安全。

普京表示,「烏克蘭對俄羅斯來說,不僅僅是一個鄰國,更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同志和近親」,「現代烏克蘭,完全是俄羅斯通過割去自己部分歷史領土建立的」,「蘇聯時期過去的事件已無法改變,但應該把這些事情直接說出來」。

普京說,「蘇維埃烏克蘭是布爾什維克政策的結果,即使在今天,它也有充分的理由被稱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烏克蘭。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是它的創建者和設計師。歷史檔案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包括把頓巴斯區被生硬地擠進烏克蘭也是列寧的指示」。

對於烏克蘭近年來拆毀列寧紀念碑的舉動,普京表示「你想要去共產化嗎?這亦很適合我們,但你不能半途而廢,我們已準備向你展示『去共產化』對烏克蘭的真正含義。」

就俄烏局勢,《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認為,北約東擴搞到俄羅斯家門口時,普京發起的戰略反彈,莫斯科的戰略意志壓倒了華盛頓。接下來局勢怎麽走,高度不確定。但這不會是普京的最後一步棋,莫斯科不會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更像是普京的警告性行動,告訴拜登和北約,他不是在開玩笑。

雖然普京在北京冬奧會結束一天後,拉開了在歐洲重新洗牌的帷幕,但胡錫進相信,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因爲拜登已經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參戰。

深喉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