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查理斯再確診︰香港要回到中世紀,還是要擁抱未來?
2022-02-11 09:15
「封城對抗流行病有兩種方式:中世紀的和現代的」,這是《紐約時報》的名言,論者認定2020年1月23日,人口1100萬的武漢封城抗疫,是回到中世紀,唯有科學的現代化醫療措施才可遏止疫情。
過去兩年,美西方試行「群體免疫」進而發展到近期的「與病毒共存」政策,僅有中國和少數國家地區堅持嚴格防疫,結果呢?今天全球已知新冠感染病例超過4億宗。僅一個月前,這個數字還是3億,這一驚人的增長被認為是由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所驅動的;不過,由於美國新增感染病例及住院人數減少,紐約和馬塞諸塞等多州放鬆口罩佩戴要求。
讓我們重溫《紐時》當日的報導題為〈中世紀式鐵拳是對抗病毒的答案嗎?〉︰「現代方式是向病原體的威力服軟:承認它們是不可阻擋的,並用20世紀的發明來減緩衝擊,包括新疫苗、抗生素、醫用呼吸機,還有搜尋發燒人群的熱像儀。」中國封城那一套很有問題,可比喻為承襲黑死病時代的殘酷中世紀方式:「關閉邊境,隔離船隻,將恐慌的市民封鎖在病毒肆虐的城市裡。」
直到上月,BBC還是戮力否定中國模式,來自1月23日的回顧武漢封城兩周年的文章,指中國以各種阻截措施達到「清零」,雖然確診和死亡數字遠低於歐美,「但此起彼伏的疫情讓封鎖中的普通居民生活大受影響,叫苦不迭」;更關鍵的是「奧密克戎的快速傳播和較低毒性,或許可以使全面建立免疫屏障,成為人類真正走出疫情的契機。」
歐美專家看來不再相信他們原先推崇的科學︰新疫苗、抗生素、醫用呼吸機,追縱發熱人群熱像儀等,歐美部分專家和決策人,要回到真正的中世紀,接受幾百年歐洲爆發的包括減少人口三分一黑死病和多場瘟疫劫數,比對歷史資料之下,同期中國出現的大型瘟疫也有不少,可是情況遠不及歐洲的嚴重。問題不是探討中國從來抗疫有效、中醫有幾先進,而是西方歷史社會學家認為,「沒有大瘟疫,沒有新西方」︰歐洲人因為大量染疫,高死亡率同時令歐洲後代擁有很強的抗體,於是在大航海時代,西方的冒險家就憑祖傳的免疫能力,把美洲原住民輕易的擊潰,於是建立殖民地,掠奪殖民地資源,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開啟了現代資本主義時代,西方統治全球300年的盛世。
BBC沒有提出以上露骨的「西方優越論」,不過,大家可要注意它們的觀點是很煽情的報導內地的封城情況︰「在西安,你可以餓死,可以病死,但不能死於新冠」;「本質上就是因為官本位思想作祟!你流產了也不管我的事,但要萬一多了一例感染,官就沒了,當然是官位要緊。人命算什麼?」
西方因為曾經與黑死病共存,因為沒有官本位來挽救數以千萬人的生命,換來的是進步和文明,這不是很諷刺嗎?我其實想說的是,香港之所以拖到目前疫情難以承受的邊緣時刻,才準備接受中國模式,原因是香港管治精英群,一直對中國抗疫、中國製疫苗,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是嗎?今天就不必辯論了,還是回到重點︰我們還要跟西方回到中世紀,還是與國家擁抱未來?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