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圍爐取暖 + 推波助瀾 ---- 假新聞是這樣煉成的

2021-04-22 06:18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令我有很大感觸。

這則新聞是關於一個加拿大籍的年青人,現年20歲。兩年前,他在「7.21事件」的翌日,去了荃灣荃豐中心,打爛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辦事處。裁判官溫紹明在初審判了這年青人12個月感化,其後律政司上訴,法庭改判200小時的社會服務令,繼續不用監禁。但律政司仍然不同意,再度上訴。上訴庭今天判這年青人需要入教導所。

我對這件事的印象甚深,原因是在何君堯辦事處被毀壞事件見報之後,我與一個大學生談過這件事。我一向很喜歡和年青人聊天,想多了解他們的看法。那個大學生主動提起這事件,我說:「無論如何,走到別人的辦事處,暴力打爛櫥窗,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誰知大學生的即時反應是「這個新聞是假的。」我有點愕然,假的?問他為什麼說是假的呢?我隨即在手機找出那段視頻給他看。他看看之後說:「那些打爛何君堯辦事處的黑衣人,全部都是藍絲假扮的。」他的回應,令我有點無語。

兩年之後的今天,看到這單官司和審判,那個加拿大籍年青人,就是當時打爛何君堯辦事處的黑衣人。他是否藍絲假扮的呢?當然不是。律政司反覆上訴,最後才把他判入教導所。大家都看過「無間道」電影,臥底不會被拘捕和控告,就算被告,律政司也不會上訴加刑吧。所以,所謂「藍絲假扮黑衣人打爛何君堯辦事處」,只是當時年青人相信的假消息。

當年我和年青人聊天,發覺凡涉及濫用暴力或者有不利於他們的消息,他們的反應通常有兩個。一、說是藍絲假扮;二、說「我也不同意,不過…」

第一點上面已講過,至於第二點,他們的即時反應是「我都不同意,但係…」接下又講「警察暴力執法、政府做錯先…」這種回應的方程式,很多時令到討論無法繼續下去。

我一直很好奇,在2019年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假新聞、假消息流傳?為什麼大學的那麼多新聞學者,到了今天,也沒有嘗試做一些研究,找出這麼多假消息是怎樣發生、如何傳播的、又如何讓人相信的?例如「831警察在太子站內打死六個人」的事件,鬧出這樣大的風波,這種假消息怎樣可以流傳、弄到社會上多數人相信呢?

我初步提供一個解釋框架。假消息的出現,第一、有人在網上散播。究竟這是外地勢力指使一些人有意識地散播,目的是為一些對他們不利的新聞提供一些解說,還是有參與者自發地在網上造假?

第二是「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一般人都選擇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圈子對話,進一步鞏固自身已有的立場,而對截然不同的主張充耳不聞。

這些習慣本是人性,加上社交媒體的種種運算方式,你其實只是在「圍爐」。對所有與你的信念相矛盾的東面,都會大力排斥,或者胡亂為這些事像賦予一些解釋,將其抹去。「所有做壞事的人都是藍絲假扮的」,就是抹去壞消息的一個方法。

第三是推波助欄。就是有媒體和政客在大力推波助瀾,鼓動人們相信假消息,例如鼓動人們不怕使用暴力、不怕使用不法行為去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相信大家仍記得當時的公民黨的立會議員楊岳橋曾說:「留案底會令你人生更精彩。」他現時正被拘押當中,相信他會體會到當中的精彩。

另一個是公民黨主席梁家傑,他在港大的一番話,令我的記憶尤深。當時是2019年7月1日立法會被衝擊之後,港大校長張翔發表譴責聲明,譴責這些破壞性行動。結果引來港大學生和校友不滿,張翔在一個論壇上與師生校友對話,他重申「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是港大校友梁家傑當時亦在座,他舉手駁斥張翔:「今天的講堂,在1923年,孫中山先生也在這裡發表演講。我提及這點是希望顯示,暴力有時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你會明白。」對梁家傑的說話,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殺君馬者路旁兒,梁家傑就是那個「路旁兒」,在旁邊鼓勵學生去馬、去衝,不怕使用暴力,用了暴力就可以和孫中山先生類比。這就是推波助瀾。

到了今天,有很多年青人被送上法庭、被判刑入獄。先是圍爐取暖,再有人推波助瀾,鼓吹年青人相信那些假的消息,把他們送上不歸路。盲從的年青人成為棋子,鼓動他們的人不少卻逍遙法外。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殘酷的了,你不用腦,做了別人的棋子,最後就要付「智商稅」了。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點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