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安史之亂──舞馬的故事

2021-01-29 05:00

閒來讀史,每多人生感悟。最近讀到唐朝安史之亂的「舞馬」故事,令人感慨良多。

唐太宗執政,唐朝踏入盛世,有「貞觀之治」,之後經歷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再到唐玄宗執政初期的「開元之治」。唐朝國力大增,民治武功鼎盛,出現史無前例的盛世。當時西方國家使節絡繹來到長安。我在敦煌參觀壁畫時,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西方來客,亦能感受到唐朝當日的鼎盛景象。

不過,也因為經歷了120多年的太平盛世,由朝廷以至軍民,都不知兵災,耽於逸樂,逐發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是一名胡將。當時唐玄宗共設9個節度使和1個經略使鎮守邊疆,以防外敵進犯。安祿山一人兼平盧、范陽和河東節度使,擁有兵力超過18萬,而當時的中央兵力只有13萬,唐朝當時處於一個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

唐玄宗天寶14年,安祿山連同突厥等外族,號稱有20萬兵馬,起兵作亂。由於唐朝已昇平日久,讒臣當道,安祿山一起兵,河東地區望風瓦解。安祿山大軍攻破首都長安,唐玄宗逃到馬嵬坡(今陝西興平)。我兒時家裏有一本《唐詩三百首》,我專挑長篇的唐詩來讀,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長恨歌》篇首:「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我背得琅琅上口。當讀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小小年紀,也知道皇帝逃難,在將士逼迫之下,縊死一代紅顏禍水楊貴妃。

都城淪陷,繁華破碎。長安的風光日子,一去不復返。在大唐盛世之時,唐玄宗在皇宮中馴養了400多匹非軍事用的馬匹,作為「舞馬」,主要是用以娛樂之用。這些舞馬經過專業馬伕訓練之後,會跟著鼓樂翩翩起舞。訓練馬匹跳舞,盛唐當時的繁華景象,可思過半。不過,這些舞馬在安祿山大軍攻陷長安之後,遺留在皇宮之中,輾轉落到安祿山手下田承嗣手中。田承嗣不知道這些馬匹是經過訓練的舞馬,就把牠們和普通的馬一齊飼養在馬廄裏。

一日,田承嗣犒勞打仗回來的將士,奏起舞曲,這批舞馬聽到樂聲,便翩翩起舞,士兵見到馬匹跳起舞來,以為馬匹中了邪,就拿起鞭子抽打牠們。而舞馬以為被打是因為跳得不好,就越發跳得起勁,不明就裏的田承嗣,以為這群馬是妖馬,就下令部眾把舞馬活生生打死,舞馬的下場極其悲慘。現在,我們仍可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舞馬銜杯銀壺上,看到當年唐朝宮廷舞馬表演的盛狀。

這段舞馬的悲慘故事,讓我有兩點聯想。一、盛世中的天之驕子,在戰亂中一錢不值。香港在回歸前後,走向盛世。香港年青人適逢其會,在盛世中出生成長,令他們見到的香港繁榮現象,視為必然。正如唐玄宗時代,經歷了129年盛世,根本不知戰亂為何物。香港激進年青人受人煽動,奢言「攬炒」,希望「支爆」,想推翻中國的政權。政治陰謀家向年青人宣傳在大陸政政權倒台之後,民主的理想國就會來臨。

如果年青人肯讀讀歷史、看看國際時事,遠的不說,只看近的,就知道完全不是這回事。由1989年「東歐鐵幕」倒台,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從無培養出一個富庶強大的新興國家,反而見到很多國家兵災連年。就以北非國家利比亞為例,由於盛產石油,原本是北非富國。一度反美的前領袖卡達菲,晚年與美國講和,承諾不再發展核武器。結果美國變臉,於2011年在利比亞搞了一場顏色革命。多年過去,利比亞仍陷入永無休止的內戰當中,軍閥割據,說好了的民主自由並沒有到來,整個國家卻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

在戰亂當中,人會變得一錢不值。假若香港出現戰亂,香港年青人對著軍閥講民主自由,不正如舞馬對著田承嗣起舞,那能逃過被鞭死的下場? 「攬炒」,並不是陰謀家吹得那麼美妙。

二、安祿山享榮華富貴而不知足,愚蠢至極。安祿山原來是唐朝大邊將,一方豪強。在當時的權勢,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起兵作亂,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但最後還是逃不出兵敗被殺的命運。

安祿山的故事教訓我們,香港的現狀本來已經很好,自由指數全世界排名第三。香港人若強行爭取最後一寸的民主自由,視中央為仇敵,必將自取其敗。唐朝由治到亂的歷史,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幸福並不是必然的。社會安定,要大家努力去維護。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