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愛國憂民的豪放詞人|專題故事
2024-11-08 14:00
南宋詞人辛棄疾一生忠貞愛國,憂國憂民,但大志不能酬。除了詞人身份,他還有很多精彩故事和詞作,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
生於戰亂時 滿心宏願不被接納
辛棄疾,字幼安,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5月28日)濟南府歷城縣(即現時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此時北宋已於靖康之難後滅亡,北方早被金人佔領。辛棄疾受祖父耳濡目染,再加上過去目睹金人的種種暴行,令辛棄疾自小便有抗金復宋的宏達志願。
直至辛棄疾少年時,北方的漢人無法忍受金人的統治,於是奮起反抗。辛棄疾也加入了起義軍,作為掌書記一職,後來再主帥被害後勇於將幾萬敵營擒拿,名聲一時,隨後當官南歸,從此定居南宋。
雖說有了官職,但辛棄疾一心宏願為剷除金人,收復宋地,於是不斷勸說當權者,大力反對向金人議和。然後當時朝廷中以主和派佔多數,辛棄疾的建議始終沒被接納。
詞作盡顯報國之心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辛棄疾
千里渥窪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裏認飛車。
這首《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寫於辛棄疾擔任地方官之際,不受朝廷重視的辛棄疾藉祝壽漕司(南宋時的漕運總務)趙介庵為由,上片先寫趙介庵才華斐然,落筆成龍、賜福百姓,讚揚他的功績;下片寫祝壽敬酒,再從杜甫的《洗兵馬》互文,寫皇帝有意出兵北伐金人,沖洗西北胡沙,暗暗拜託趙介庵他日功成身就時,能替辛棄疾向皇帝美言幾句,好讓志士得以報國獻身。
《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辛棄疾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還又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
辛棄疾主張英勇抗金,然而南宋朝廷多數主張議和投降,辛棄疾難免感到勢單力薄。每當遇上與他一樣的抗金義士,辛棄疾才得以抒發志向。駐守建康一帶的軍政史正志曾向皇帝上書,提出北伐、收復中原。辛棄疾藉著筵席向史正志贈詞,同述政治抱負。
這首詩與《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形式相似,同樣向特定對象表達讚頌,分別以莊子《逍遙遊》中的奇鳥和女媧補天故事來比擬史正志,比喻史正志的才能之高也能補上金人佔領的「半邊天」。
延伸閱讀: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莊子〈逍遙遊〉「大瓠之種」一節 至人無為 無所可用即逍遙
持續上書 輾轉為官
辛棄疾歸宋後不受朝廷重視,抗金宏願遲遲不得實踐,但辛棄疾沒有放棄,而是先後上書《美芹十論》、《九議》,詳細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的形式,提供備戰方案。《美芹十論》開篇首句便說:「臣聞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餘;事既至而後計,則應之常不足。」勸籲皇帝要未雨綢繆,想好應戰之計,否則大禍來時,只會力不從心。
辛棄疾的一番苦心,從審勢察情、到致勇詳戰,字句力陳收復國土之計,但仍是不獲重視。輾轉二十年,辛棄疾在多地當官,政績優良,但始終沒能獲得上戰場的機會。後來辛棄疾遭到彈劾去職,一去便在家養了十年,雖然後來也獲得復職機會,但不久後又被罷官,再次回歸田園。
精神永流傳
到了辛棄疾68歲那年,金國與南宋關係每況越下,金國要求南宋殺掉宰相韓侂冑,引韓侂冑大怒,於是藉辛棄疾抗金勇士的名氣,二度任辛棄疾知府,帶領軍隊準備迎戰。辛棄疾最終奉詔出山,但這時辛棄疾已經重病在床,最終在1207年9月10日辭世,享年67歲。
辛棄疾一生未能親身上陣殺敵,卻不曾放棄復國理想,因此後人譽其為愛國詞人。辛棄疾死後穫朝廷贈少師,賜謚號「忠敏」。一代詞人的故事雖已完結,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值得後人永遠學習。
文:梁佩施
圖:星島圖片庫、維基百科、網上圖片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