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羅貴祥〈睡。覺〉文章賞析

2024-02-14 16:29

〈睡。覺〉羅貴祥

(1)

從旅店的床上醒來,一時之間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窗簾盡閉,分不清是日是夜。長途機之後的晨昏顛倒,迷迷癡癡,許多人都經歷過。小說裏的嚇人情節:睡醒後駭然驚覺,身體不是變了性,就是成了魔或獸,從此再不一樣了。據説卡夫卡《變形記》原版有一句被刪去的描述:「當你醒來的一刻,就是一天最危險的時候。」

(2)

即使不是文學想像,每一覺醒來,我們都不能回到過去、復歸從前的。時光無法逆轉,我們逐步走向衰老,是物理世界的定律。變,本來就是無法逃避的。醒來看見一切完好無恙,秩序繼續井然,可能才真正可怕?二十年前的科幻經典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卻吿訴我們有另一種真實,而不是每天從睡夢中醒來見到的真實。但甚麽是真實呢?是我們依舊地在同一個空間位置上?穿戴着同一個身份?維持着絲毫不動的關係?那是慣性、習氣,還是真實?有人說,睡夢的世界可以是另一個真實。如果醒來的世界看似難以改變,夢想的宇宙卻可以了。

(3)

然而,發夢與夢想,其實不是同一回事。「發夢」不是「想夢」,我們在睡夢中並沒有主動性的思維。夢的劇情與台詞雖只有我們自己一個看到、聽見,但似乎不是可以隨心所欲、任由自己意志去撰寫的。睡眠研究者吿訴我們,睡覺是一個九十分鐘的循環。初段是淺睡期,然後慢慢進入深度睡眠,再之後是REM,即眼球迅速運動(rapid eye movement),也就是發夢期。換言之,夢是睡與醒之間的活動或狀態。夢連接,也可切斷睡與醒的綿密糾纏。有人可以一直睡到天明,如同一直穿越全部打通的幾個列車廂。有人半夜醒來就失眠了,是無緣無故的下錯了車,再趕不上已開行的班次。夢不完全是睡眠,也不完全是醒覺,是兩者的重疊,又或是兩者的罅縫。但不肯定,夢有沒有自己獨立的存在,雖然古今中外的文學文化話語都把夢當作有獨特身份看待的。

(4)

還是《説文解字》有啟發性:「睡,坐寐也」,而「覺,寤也」。兩者都在室內的床上進行,兩者都不是真睡、真眠、真醒。即使入寢了,也是淺層睡眠,即是REM,發夢也。睡,不過是目垂,坐而假寐而已。覺,從見,悟也。兩者加起來,有點像夢的運動或境界,但似乎又比「發夢」多了一些自主性,近於「想夢」乎?有穿鑿附會者就認為,寐寐寤寤的睡覺,如果不是儒釋道裡的打坐修練,還可以是甚麼?我少時也學過靜坐。無關宗教,只為提升睡眠質素。但老師説,靜坐冥想不要昏沉,不要糊糊塗塗地便墜入睡鄉,而要清明內視。靜坐,永遠是道理易明,實踐艱難。靜、定、慧,連邊也沾不上。只是一片散亂。從靜坐學會的可能是,不單單夢境才散亂,醒來的所謂真實世界,其實更散亂,動盪不穩。

(5)

莊周夢蝶,都以為是做夢者的身份錯置。若果可怕的事情在夢中發生,醒來它也沒有停止,反而延續,甚至在寤的階段才得以發展,我們就只會渴望回到夢裡。但是夢已是不可能,因為睡只是假寐,驚恐懼怕的事情,都在見、在悟的時刻發生。

(6)

波蘭小説《Solaris》(後來改編為俄國電影,又再翻拍為英語片)寫科學家為了忘記地球生活的創傷,遠走外星探險。但無論走得多遠,痛楚的記憶像外星那片凝膠的海洋般,纏繞住他不褪。每朝在太空船上醒來,科學家自殺了的妻子就在床上出現,無論他用盡所有方法讓她再度消失,妻子仍然每天在床邊守候他的甦醒。如果生命是睡、是夢,也總有醒來的時候。死亡便是醒轉的時候。但假若生活是醒着的夢,沒有清晰邊界,沒有喘息的過渡,更沒有門檻可以逾越,那我們就是徹頭徹尾的寐寤者了。覺知了悟的,就是我們由始至終,都是在醒着的夢裡,從來走不出它無止息的循環。

〈睡。覺〉文章賞析

從作品學創作

我們經常說「睡覺」,但很少會思考這個詞語是由「睡」和「覺」二字組成的,作者起題「睡。覺」,故意把它們切斷,構成這篇散文的主要創作意念。

從內容上看,這是一篇學者散文,意思是由學者型作家創作,作者羅貴祥是香港浸會大學的教授。學者散文的特色是內容以智慧和學問為主,又富有情趣。作者會按著主題天南地北,旁徵博引,就如在〈睡。覺〉一文中,作者引用的出處甚多,其中包括小說《變形記》、《Solaris》、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古籍《說文解字》,以及有關睡眠的研究。

作者首先提到在文學的想像裡,經常會出現睡夢與清醒、令人分不清真實的情況。第三段的睡眠研究則以科學角度,來印證這些文學想像有一定道理,原來人在睡覺時有一個REM階段,人會做夢,以及眼球迅速運動,介於睡與醒之間。這部分承上啟下,令作者進一步寫出睡與醒那模糊的界線。

那界線以靜坐、莊周夢蝶和小說《Solaris》為例,它們的共通點是並非睡着,也並非清醒,呼應着「睡。覺」二字,前者只是「目垂」不是真睡,後者「從見」有悟的意思,「兩者都不是真睡、真眠、真醒」。

有些小說、電影想像生命是睡是夢,死亡就是清醒的時候。作者翻出新意,認為生活不過是REM,半醒半睡的循環,人是走不出去的。

除了多閱讀不同作品(包括影視作品),下次寫作時也可以思考詞語的組合,說不定能找到靈感。

〈睡。覺〉練習

1. 判斷以下陳述為正確、錯誤或無從判斷:

  • A. 從一段可見,作者認為人們醒來的一刻便是一天最危險的時候。(2分)
  • B. 根據作者的考證,「睡」字的原意與今日的意思相同。(2分)

2. 第三段,作者怎樣運用比喻來說明人們的睡眠狀態?(3分)

3. 從本文來看,作者能否掌握打坐修練的方法呢?從何見得?(1+4分)

4. 若將本文的文題改為〈睡之科學〉,會否比原題更貼近文意?試解釋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A. 無從判斷。作者只在第一段提到一次睡醒感覺迷糊的經驗,並聯想起變形記一句據說被刪去的話,但沒有明確斷言他認為這句話的真確性。
1B. 錯誤。從第4段可見,作者考證「睡」字是「目垂」、「坐著假寐」,並非真的睡着;而現代用法多指真的入睡。

2. 作在第3段,運用列車作比喻。(1分)他先指出科學家研究發現睡眠是一個九十分鐘的循環,經歷淺睡期、深度睡眠和發夢期,並說明夢是睡與醒之間的活動或狀態。(1分)作者將之比於為列車車廂,若一直睡到天明,便相當於三個時期相通,穿越全部打通的車廂;若有人半夜醒來後失眼,便相當於下錯了列車,再趕不上班次。(1分)

3. 作者並沒有真正掌握打坐修練的方法。(1分)從第5段可見,他的老師說「靜坐冥想不要昏沉」,要保持清醒,但作者說這是「道理易明,實踐艱難」(2分),他修練的效果「只是一片散亂」,段末更說「夢境」和「真實」也是一片散亂,做不到老師所說的澄明內視,可見他並未有完全掌握修練打坐的方法。(2分)

4. 答案僅供參考:我認為文題若改為〈睡之科學〉並不會比原題更貼近文意。(1分)作者在本文透過省思「睡」和「覺」二字的含義,探討「睡覺」、「做夢」和「清醒」之間的關係,提出三者的各種可能,(2分)過程中除了引用科學研究,也徵引電影、小說和寓言的各種啟發。(2分)若文章以〈睡之科學〉為題,則不夠貼切,因為科學理論只佔本文一小部分,作者亦不是純從科學角度去反思睡覺一事。(1分)

撰文:

可洛 原名梁偉洛,作家及寫作班導師。大學時主修中文系,公開大學兼職講師,著有《來一場文學散步》等作品。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文學雙年獎、湯青基督教文藝獎等。

出題和解題:

小魚老師 任教中文科及通識教育科十餘年,香港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碩士。

延伸閱讀:DSE備戰中文科|卷二「寫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筆法 教你下筆如有神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