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範文賞析|韓愈〈師說〉 學必有師 弘道之文諷時弊
2024-02-07 14:00
韓愈〈師說〉
【題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一種美德,也是今人普遍接受的觀念。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在唐代就有「恥於從師」的社會陋習。話說,韓愈在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曾收召後學,傳道授徒,不僅引來「好為人師」的譏諷、侮笑,還被視為狂人。韓愈有感於時人輕視從師的弊端,寫下〈師說〉一文,為師道正名,表現出不顧流俗、抗顏為師的勇氣,也起到匡正風氣的作用。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 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 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歷任地方與中央多種官職,官至吏部侍郎。因指責朝政與諫迎佛骨,先後被貶為陽山令和潮州刺史。韓氏大力主張「文以載道」,為文要求「辭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旗手,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韓昌黎集》傳世。
【內容分析】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也用來陳述事情,多為一事一議。〈師說〉就是論述從師為學之道的論說文。文章藉表彰年輕學子李蟠「能行古道」從師問學,來抨擊「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本文一開篇就正面立論,指出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而老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文中說,人非生而知之,沒有誰無疑惑,從師正是為了解惑。無論是年長的還是比自己年輕的,只要他懂得道理,我就跟他學習。從師即學道,無論貴賤長幼,「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段是全文的綱領,為下文的論述奠定了堅實的邏輯基礎。
到了第二段,作者一下筆就慨歎「師道不傳」,並從三個層面對輕視師道的時弊展開諷諭。首先是「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聖人高出常人很遠,尚且從師問學,倒是時人本領不高,卻恥於從師請教,可想聖者益聖,愚者更愚,不是沒有因由的。接着,以時人對「其子」與對「其身」相比較︰他們找老師來教孩子,自己卻恥於跟老師學習,實在太糊塗。而那些老師教的只是斷句之類的小道,並非進德修業的道理,這樣的學習無疑是學了小的丟了大的,真不是明智的做法。進而,文中又以巫醫、樂師及各類工匠與士大夫相比較︰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不恥於互相學習,反觀士大夫們卻不是這樣,他們取笑有「老師」與「弟子」之稱謂的人。士大夫們看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而自己的智慧反不如他們,該是可怪的事。通過逐層對比,反覆論證,充分揭示出士大夫們的愚昧、糊塗與不智。
正反立論 氣勢充沛
經過上面的一番的論說,作者筆頭又一轉,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再度申述從師之道。文中以孔子的言行,說明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師,而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且得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道理。文尾,交代作文緣由,表彰「能行古道」的年輕人,讚賞其不受時俗的拘束而從師問學,呼應「學必有師」的題旨。
文者氣之所形,貴在有感而發、言之有理有據。〈師說〉即體現了這個特點,全文緊扣一個「師」字,正反立論闡述師之道,標舉正確的學習典範,氣勢充沛,表現出很強的說服力。
【筆法】
立意精警 論說透徹
具體而言,特點有二。首先,立意精警,論說透徹。文章闢頭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平空而起,一個「必」字,下得乾淨利落,力度十足,顯得理直氣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見解精闢,平易而警策。
其次,文思多變,波瀾起伏。語言文字是思想的直接外顯,可以說有甚麼樣的思維就有甚麼樣的筆調。此作文思如沖波逆折之迴川,筆勢峭拔,兀然而起,陡然而轉。如「嗟乎……」一段,「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論證,一波三折,變化多端,思路跳躍,顯得活潑多姿。與此相連帶,文章句式也錯綜變化,奇偶駢散相結合,頂真、對偶、疑問、陳述、感歎,交相錯雜,讀來不乏抑揚頓挫之感。
正所謂文無定法,好文章筆隨意轉,不拘一格,〈師說〉正是一絕佳範例。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
相關文章: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諸葛亮〈出師表〉 志盡文暢 不假修飾肺腑言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史家絕唱 一代將相耀千秋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荀子〈勸學〉(節錄) 修身成德 為學非單純讀書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莊子〈逍遙遊〉「大瓠之種」一節 至人無為 無所可用即逍遙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孟子〈魚我所欲也〉 魚與熊掌巧譬妙喻論本心
- 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論仁、論孝、論君子 君子成仁 循循善誘聖人心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