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备战中文科|卷一「阅读能力」备试练习 罗贵祥〈睡。觉〉文章赏析

2024-02-14 16:29

〈睡。觉〉罗贵祥

(1)

从旅店的床上醒来,一时之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窗帘尽闭,分不清是日是夜。长途机之后的晨昏颠倒,迷迷痴痴,许多人都经历过。小说里的吓人情节:睡醒后骇然惊觉,身体不是变了性,就是成了魔或兽,从此再不一样了。据説卡夫卡《变形记》原版有一句被删去的描述:「当你醒来的一刻,就是一天最危险的时候。」

(2)

即使不是文学想像,每一觉醒来,我们都不能回到过去、复归从前的。时光无法逆转,我们逐步走向衰老,是物理世界的定律。变,本来就是无法逃避的。醒来看见一切完好无恙,秩序继续井然,可能才真正可怕?二十年前的科幻经典电影《廿二世纪杀人网络》(The Matrix)却吿诉我们有另一种真实,而不是每天从睡梦中醒来见到的真实。但甚麽是真实呢?是我们依旧地在同一个空间位置上?穿戴着同一个身份?维持着丝毫不动的关系?那是惯性、习气,还是真实?有人说,睡梦的世界可以是另一个真实。如果醒来的世界看似难以改变,梦想的宇宙却可以了。

(3)

然而,发梦与梦想,其实不是同一回事。「发梦」不是「想梦」,我们在睡梦中并没有主动性的思维。梦的剧情与台词虽只有我们自己一个看到、听见,但似乎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任由自己意志去撰写的。睡眠研究者吿诉我们,睡觉是一个九十分钟的循环。初段是浅睡期,然后慢慢进入深度睡眠,再之后是REM,即眼球迅速运动(rapid eye movement),也就是发梦期。换言之,梦是睡与醒之间的活动或状态。梦连接,也可切断睡与醒的绵密纠缠。有人可以一直睡到天明,如同一直穿越全部打通的几个列车厢。有人半夜醒来就失眠了,是无缘无故的下错了车,再赶不上已开行的班次。梦不完全是睡眠,也不完全是醒觉,是两者的重叠,又或是两者的罅缝。但不肯定,梦有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虽然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话语都把梦当作有独特身份看待的。

(4)

还是《説文解字》有启发性:「睡,坐寐也」,而「觉,寤也」。两者都在室内的床上进行,两者都不是真睡、真眠、真醒。即使入寝了,也是浅层睡眠,即是REM,发梦也。睡,不过是目垂,坐而假寐而已。觉,从见,悟也。两者加起来,有点像梦的运动或境界,但似乎又比「发梦」多了一些自主性,近于「想梦」乎?有穿凿附会者就认为,寐寐寤寤的睡觉,如果不是儒释道里的打坐修练,还可以是甚么?我少时也学过静坐。无关宗教,只为提升睡眠质素。但老师説,静坐冥想不要昏沉,不要糊糊涂涂地便坠入睡乡,而要清明内视。静坐,永远是道理易明,实践艰难。静、定、慧,连边也沾不上。只是一片散乱。从静坐学会的可能是,不单单梦境才散乱,醒来的所谓真实世界,其实更散乱,动荡不稳。

(5)

庄周梦蝶,都以为是做梦者的身份错置。若果可怕的事情在梦中发生,醒来它也没有停止,反而延续,甚至在寤的阶段才得以发展,我们就只会渴望回到梦里。但是梦已是不可能,因为睡只是假寐,惊恐惧怕的事情,都在见、在悟的时刻发生。

(6)

波兰小説《Solaris》(后来改编为俄国电影,又再翻拍为英语片)写科学家为了忘记地球生活的创伤,远走外星探险。但无论走得多远,痛楚的记忆像外星那片凝胶的海洋般,缠绕住他不褪。每朝在太空船上醒来,科学家自杀了的妻子就在床上出现,无论他用尽所有方法让她再度消失,妻子仍然每天在床边守候他的苏醒。如果生命是睡、是梦,也总有醒来的时候。死亡便是醒转的时候。但假若生活是醒着的梦,没有清晰边界,没有喘息的过渡,更没有门槛可以逾越,那我们就是彻头彻尾的寐寤者了。觉知了悟的,就是我们由始至终,都是在醒着的梦里,从来走不出它无止息的循环。

〈睡。觉〉文章赏析

从作品学创作

我们经常说「睡觉」,但很少会思考这个词语是由「睡」和「觉」二字组成的,作者起题「睡。觉」,故意把它们切断,构成这篇散文的主要创作意念。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学者散文,意思是由学者型作家创作,作者罗贵祥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学者散文的特色是内容以智慧和学问为主,又富有情趣。作者会按著主题天南地北,旁徵博引,就如在〈睡。觉〉一文中,作者引用的出处甚多,其中包括小说《变形记》、《Solaris》、电影《廿二世纪杀人网络》、古籍《说文解字》,以及有关睡眠的研究。

作者首先提到在文学的想像里,经常会出现睡梦与清醒、令人分不清真实的情况。第三段的睡眠研究则以科学角度,来印证这些文学想像有一定道理,原来人在睡觉时有一个REM阶段,人会做梦,以及眼球迅速运动,介于睡与醒之间。这部分承上启下,令作者进一步写出睡与醒那模糊的界线。

那界线以静坐、庄周梦蝶和小说《Solaris》为例,它们的共通点是并非睡着,也并非清醒,呼应着「睡。觉」二字,前者只是「目垂」不是真睡,后者「从见」有悟的意思,「两者都不是真睡、真眠、真醒」。

有些小说、电影想像生命是睡是梦,死亡就是清醒的时候。作者翻出新意,认为生活不过是REM,半醒半睡的循环,人是走不出去的。

除了多阅读不同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下次写作时也可以思考词语的组合,说不定能找到灵感。

〈睡。觉〉练习

1. 判断以下陈述为正确、错误或无从判断:

  • A. 从一段可见,作者认为人们醒来的一刻便是一天最危险的时候。(2分)
  • B. 根据作者的考证,「睡」字的原意与今日的意思相同。(2分)

2. 第三段,作者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人们的睡眠状态?(3分)

3. 从本文来看,作者能否掌握打坐修练的方法呢?从何见得?(1+4分)

4. 若将本文的文题改为〈睡之科学〉,会否比原题更贴近文意?试解释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A. 无从判断。作者只在第一段提到一次睡醒感觉迷糊的经验,并联想起变形记一句据说被删去的话,但没有明确断言他认为这句话的真确性。
1B. 错误。从第4段可见,作者考证「睡」字是「目垂」、「坐著假寐」,并非真的睡着;而现代用法多指真的入睡。

2. 作在第3段,运用列车作比喻。(1分)他先指出科学家研究发现睡眠是一个九十分钟的循环,经历浅睡期、深度睡眠和发梦期,并说明梦是睡与醒之间的活动或状态。(1分)作者将之比于为列车车厢,若一直睡到天明,便相当于三个时期相通,穿越全部打通的车厢;若有人半夜醒来后失眼,便相当于下错了列车,再赶不上班次。(1分)

3. 作者并没有真正掌握打坐修练的方法。(1分)从第5段可见,他的老师说「静坐冥想不要昏沉」,要保持清醒,但作者说这是「道理易明,实践艰难」(2分),他修练的效果「只是一片散乱」,段末更说「梦境」和「真实」也是一片散乱,做不到老师所说的澄明内视,可见他并未有完全掌握修练打坐的方法。(2分)

4. 答案仅供参考:我认为文题若改为〈睡之科学〉并不会比原题更贴近文意。(1分)作者在本文透过省思「睡」和「觉」二字的含义,探讨「睡觉」、「做梦」和「清醒」之间的关系,提出三者的各种可能,(2分)过程中除了引用科学研究,也徵引电影、小说和寓言的各种启发。(2分)若文章以〈睡之科学〉为题,则不够贴切,因为科学理论只占本文一小部分,作者亦不是纯从科学角度去反思睡觉一事。(1分)

撰文:

可洛 原名梁伟洛,作家及写作班导师。大学时主修中文系,公开大学兼职讲师,著有《来一场文学散步》等作品。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香港文学双年奖、汤青基督教文艺奖等。

出题和解题:

小鱼老师 任教中文科及通识教育科十馀年,香港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硕士。

延伸阅读:DSE备战中文科|卷二「写作能力」高分三式起笔法 教你下笔如有神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