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通識課 理大獲QS教學創新獎 鼓勵學生「走出大學 走入社區」
2024-01-10 11:07
學界近年積極推動沉浸式教學,理工大學團隊憑藉於大學通識科目中加入多媒體製作元素,利用混合教室及沉浸式虛擬環境系統展示成果,並讓學生完成不同主題的社區專題習作,最近在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贏得亞洲區銀獎。帶領該項目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項目鼓勵學生「走出大學,走入社區」,配合科技探討社區發展面貌。
記者 盧嘉潁
理大自去年底引入本港首個大型延展實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及四面洞穴系統CAVE,利用科技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場景中,通過多重感官學習,深入掌握所學,並與理大教學發展中心緊密合作,鼓勵師生共同創作,為大學通識科目「From Gloom to Bloom: Global New Urbanism」課程加入創新元素。該課程利用兩個沉浸式虛擬環境系統,引導學生了解城市變化軌跡及探討社區可持續性議題,於2023年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獲頒「沉浸式體驗學習」組別亞洲區銀獎。
匯報習作猶如親歷其境
課程中,學生須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城市地標、郊區及市集等主題,運用360度全景相機拍攝社區實境並製作影片,通過HiVE及CAVE展示專題習作成果,學生研習的社會議題包括沙頭角及汀角等人煙稀少的社區面貌、劏房戶住屋情況與需求等。負責指導項目及參與教學的朱偉志表示,科技教學非局限於利用網上平台授課,更要善用其優勢協助學生探索社區環境,「學生要走出大學,走進社區,親身體會才知道如何讓社區永續發展。」
康復治療科學(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二年級生陳子川是修讀該科的學生,他以本港一級歷史建築物「藍屋」作為習作主題,他拍攝的影片仔細記錄建築面貌、內部環境及周邊社區設施,在匯報時讓同場學生猶如親歷其境。他表示,留意到同學聆聽匯報時較以往更專注,可見科技讓本來沉悶的匯報增添趣味,引起更深入的課堂討論和反思,「CAVE的臨場感很強,同學望向四周能見到影片不同部分,不容易分心。」
朱偉志表示,團隊自2018年起探討科技學習的策略,至今獲得分別來自大學、教資會等合共逾300萬元資助,開展以科技融入教學的各個項目。他形容今次獲獎是「強心針」,運用沉浸式科技設備上課亦非再是理科生專利,不同學科的師生亦能以此提升教學成效,「以前多數是工程科學生用來模擬地盤施工環境、醫科生進行虛擬實習,但社會政策的學生亦能用來探討社會議題。」
與中學合辦短期課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朱偉志相信科技教學將是未來一大趨勢,故學生宜盡早接觸及學習。因此,團隊去年起與3至4間中學合辦短期課程,由修讀社會工作課程的大學生擔任學生大使,教授中學生如何使用拍攝器材,協助他們完成校園附近的社區觀察報告。他表示,學生大使在教學期間分享自身處理社福議題的經驗之餘,亦會鼓勵中學生多留意環境周遭的變化,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他透露,正向政府申請資助,冀有更豐富的資源擴展至其他中學及持續推廣。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