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通识课 理大获QS教学创新奖 鼓励学生「走出大学 走入社区」

2024-01-10 11:07

朱伟志相信运用科技设备教学非理科生专利,修读其他科目的学生亦能善用科技记录社会变迁,探讨民生及社福议题。 理大提供
朱伟志相信运用科技设备教学非理科生专利,修读其他科目的学生亦能善用科技记录社会变迁,探讨民生及社福议题。 理大提供

学界近年积极推动沉浸式教学,理工大学团队凭藉于大学通识科目中加入多媒体制作元素,利用混合教室及沉浸式虚拟环境系统展示成果,并让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社区专题习作,最近在被誉为教育界「奥斯卡」的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赢得亚洲区银奖。带领该项目的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朱伟志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项目鼓励学生「走出大学,走入社区」,配合科技探讨社区发展面貌。

记者 卢嘉颍

朱伟志(右3)与团队凭藉于大学通识课程中融入科技教学,获颁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沉浸式体验学习」组别亚洲区银奖。
朱伟志(右3)与团队凭藉于大学通识课程中融入科技教学,获颁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沉浸式体验学习」组别亚洲区银奖。
学界近年积极推动沉浸式教学。
学界近年积极推动沉浸式教学。
理大自去年底引入本港首个大型延展实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及四面洞穴系统CAVE。
理大自去年底引入本港首个大型延展实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及四面洞穴系统CAVE。
理大为大学通识科目「From Gloom to Bloom: Global New Urbanism」课程加入创新元素。
理大为大学通识科目「From Gloom to Bloom: Global New Urbanism」课程加入创新元素。
朱伟志表示,团队自2018年起探讨科技学习的策略,至今获得分别来自大学、教资会等合共逾300万元资助。
朱伟志表示,团队自2018年起探讨科技学习的策略,至今获得分别来自大学、教资会等合共逾300万元资助。


理大自去年底引入本港首个大型延展实境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HiVE)及四面洞穴系统CAVE,利用科技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场景中,通过多重感官学习,深入掌握所学,并与理大教学发展中心紧密合作,鼓励师生共同创作,为大学通识科目「From Gloom to Bloom: Global New Urbanism」课程加入创新元素。该课程利用两个沉浸式虚拟环境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变化轨迹及探讨社区可持续性议题,于2023年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中,获颁「沉浸式体验学习」组别亚洲区银奖。


汇报习作犹如亲历其境

课程中,学生须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城市地标、郊区及市集等主题,运用360度全景相机拍摄社区实境并制作影片,通过HiVE及CAVE展示专题习作成果,学生研习的社会议题包括沙头角及汀角等人烟稀少的社区面貌、劏房户住屋情况与需求等。负责指导项目及参与教学的朱伟志表示,科技教学非局限于利用网上平台授课,更要善用其优势协助学生探索社区环境,「学生要走出大学,走进社区,亲身体会才知道如何让社区永续发展。」

康复治疗科学(荣誉)理学士组合课程二年级生陈子川是修读该科的学生,他以本港一级历史建筑物「蓝屋」作为习作主题,他拍摄的影片仔细记录建筑面貌、内部环境及周边社区设施,在汇报时让同场学生犹如亲历其境。他表示,留意到同学聆听汇报时较以往更专注,可见科技让本来沉闷的汇报增添趣味,引起更深入的课堂讨论和反思,「CAVE的临场感很强,同学望向四周能见到影片不同部分,不容易分心。」

朱伟志表示,团队自2018年起探讨科技学习的策略,至今获得分别来自大学、教资会等合共逾300万元资助,开展以科技融入教学的各个项目。他形容今次获奖是「强心针」,运用沉浸式科技设备上课亦非再是理科生专利,不同学科的师生亦能以此提升教学成效,「以前多数是工程科学生用来模拟地盘施工环境、医科生进行虚拟实习,但社会政策的学生亦能用来探讨社会议题。」


与中学合办短期课程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朱伟志相信科技教学将是未来一大趋势,故学生宜尽早接触及学习。因此,团队去年起与3至4间中学合办短期课程,由修读社会工作课程的大学生担任学生大使,教授中学生如何使用拍摄器材,协助他们完成校园附近的社区观察报告。他表示,学生大使在教学期间分享自身处理社福议题的经验之馀,亦会鼓励中学生多留意环境周遭的变化,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他透露,正向政府申请资助,冀有更丰富的资源扩展至其他中学及持续推广。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