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故事比賽徵稿 聚焦大師灣區足跡 李焯芬盼青年學習處世之道

2023-09-25 12:30

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成就享譽中外,而大灣區對其學術之路影響至深。為鼓勵年輕人認識饒公在學術、藝術、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以及了解饒公與大灣區的故事等,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及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2023年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今年更新增大專組和創意藝術類。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盼透過比賽,讓年輕人學習大師的處世之道,包括勤奮、專注及做事有承擔。

記者︰陳艷玲 攝影︰葉偉豪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饒宗頤在晚年仍致力鑽研學問。
饒宗頤在晚年仍致力鑽研學問。
饒宗頤曾在不少地方舉行畫展。
饒宗頤曾在不少地方舉行畫展。
李焯芬指,饒宗頤的足跡遍布大灣區。
李焯芬指,饒宗頤的足跡遍布大灣區。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盼透過「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讓年輕人學習大師的優點。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盼透過「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讓年輕人學習大師的優點。
李焯芬認為,饒公有3個優點,很值得年輕人學習。
李焯芬認為,饒公有3個優點,很值得年輕人學習。


在2020年首度舉行的「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今年將再度舉行。今年的主辦單位,除上屆原有的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及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外,還新增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並由饒宗頤文化館、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及饒學聯匯協辦,星島集團支持。今屆比賽主題為「桑梓嶺南︰饒宗頤與大灣區」,目標是鼓勵年輕人認識饒公在學術、藝術、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了解饒公與大灣區的故事,並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思維、探索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

今年比賽的評審之一、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今年題目圍繞饒教授在大灣區的足跡,是因為1917年生於潮州的饒宗頤,18歲已到廣州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編地方志,其後在壯年至晚年時期,也在現稱大灣區的嶺南一帶,參與不同學術研究,亦舉辦了無數書畫展,對他尋求和研究學問之途,都有很重要影響,故希望學生透過了解饒公在大灣區的足跡,看到一代國學大師的學術生涯,並學習他的處世之道。


醉心研究 勤奮專注有承擔

李焯芬認為,饒公有3個優點,很值得年輕人學習,包括勤奮、專注及做事有承擔。他引述饒公學生汪德邁的見證,指饒教授在法國研究流失了的敦煌文獻時,每每在夜深,仍見到饒教授在工作;汪德邁亦曾跟饒教授到印度考察,歷時1個月,而每次考察佛教遺蹟後,饒教授都會立即在火車和酒店,翻看紀錄資料,可見他非常勤奮。

「由於饒教授勤奮工作,成果特別多。我是大學教師,已做到院士,或者其他學者,一般一輩子會有300至500篇論文,饒公是超過1000,而著書也過百,類型包括甲骨文、敦煌學的研究、地方志、詩詞、論文等著作,即使90歲,仍醉心研究。」李焯芬表示,如果年輕人學習饒公的勤奮,不論從事哪個行業,都一定可做出成績。

此外,李焯芬指,饒教授工作很專注,很喜歡學問研究,即使父親開錢莊,作為「富二代」,本可不用辛苦工作,但饒教授就是喜歡鑽研學問,放棄做商人;其後有大學邀請他做系主任、院長、甚至校長,饒教授也不為所動,不願離開學術研究,就是不想因搞行政而分心。


搜集資料 講座活動可參與

此外,饒公曾透露,喜歡畫荷花,是認為荷花「有擔當」,「荷花的莖,支撐着荷葉或荷花,故他認為荷花有擔當。他認為做事要有擔當,尤其現時大家重視文化藝術,故他相信中國正經歷或走向文藝復興時代,在這時代下,他繼續做研究和弘揚中華文化,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復興有擔當。」李焯芬指希望學生透過比賽,學習大師的優點,體會到作為成功的人,有甚麼可參照學習。

李焯芬表示,首屆「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有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饒宗頤的故事」展覽配合,同學看完後可按展覽內容發揮,而今屆比賽期間,雖未有大型展覽,但學生可自行搜集資料,亦可參與由主辦單位舉辦的相關講座和活動,包括安排在明年2、3、5、6月的教育和親子活動,以蒐集和認識饒教授的故事。


增大專組 創意藝術形式廣

另外,今年比賽新增大專組和創意藝術類,參賽界別除擴大外,作品表達手法亦可更具創意,參賽者分別在論文類和創意藝術類,均可繳交一次作品,創意藝術類形式不限,可以是動畫化或數碼化藝術作品,但必須為學生原創。作品內容可選取饒教授和大灣區內任何城市為題,以及相關作品,並建議作品涵蓋大灣區內不少於兩個城市。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