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紅 - 種瓜得瓜能應用在學習上嗎?|芽芽學英語
2023-08-28 18:20
常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些金石良言未必能夠應用在育兒和學習上,因為每個孩子在「本質上」的「種子」都不一樣,不是個個是瓜是豆,本身沒有瓜的種子也沒有豆的種子,怎可能長出瓜、長出豆呢?
孩子的天賦一早已經定好了,我們作為父母要花的時間和精神,應該先放在「觀察」上:我們要先「發現」,後「發掘」,再「發展」,等待時機成熟時,再加以「發揮」。做父母好不容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沒有附帶「說明書」,我們也別妄想學校和老師可以幫助我們一把,把孩子教好,這不可能是事實。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我們怎可能要求他們聚焦每個學生?要老師「觀察」、「發現」孩子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可是父母不一樣,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孩子的個性和喜好,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必定有所發現,發現孩子的「種子」,然後我們便要開始「掘」了!
「掘種子」又是另一項挑戰,因為我們會遇到「信心」的問題;我們好可能因「掘極都未掘到」而感到氣餒和心灰意冷,此時我們好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察力,質疑自己的發現;孩子也會因應年齡和環境的轉變而作出變化,「掘種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Sam & Dave Dig a Hole》(作者:Mac Barnett,繪者:Jon Klassen,2014年出版),這本書給我們父母和孩子一個好好的提醒:你願意掘多一點點,就是那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你便會掘到巨大的「鑽石」了。然而,那「一點點」是怎樣來的,它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信心,可能是運氣,也可能是命運,後兩者我們沒有可能掌控,可是前兩者我們是有辦法一點一滴累積和建立的。
我們必須先有「種子是獨一無二」的信念,我們也必須相信「觀察」的重要和「發現」的可貴,當我們信念堅定時,「掘種子」的信心亦會隨之而來。種子當然需要好的土壤(資源),此時,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回我們「最叻」的找資源上。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8月2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