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芬 - 提升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智凝都會

2023-07-24 12:06

近年因疫情及生活環境的轉變,再加上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直接或間接影響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我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不僅患者需要得到關注和治療,整個社會也需要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雖然香港近年來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包括輪候時間長、醫療費用高昂和缺乏足夠的精神健康資源。因此,改善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是一項優先的重要任務。


增加資源教育

首先,我們需要增加精神健康資源的供應。這包括增加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社工、職業治療師及精神科護士的數量,提高他們的技能和職業水平;並提供更多的精神健康診斷和治療選擇,例如綜合心理健康計畫(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Program)、精神健康診所(Common Mental Disorder Clinic)等。香港的精神科專業人士數量有限,再加上近兩年的移民潮,在前綫工作的醫護及其他專業人士嚴重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培訓及招募更多精神科專業人員,並提供更多精神健康診斷和治療選擇,以滿足不同組群的需求。

其次,我們需要改善現有的精神健康服務體系。例如,需要解決輪候時間長的問題。現時精神科患者需要等待幾個月,甚至可以長達將近兩年才能得到治療,而每次會談的時間平均只有幾分鐘,無疑對他們的病情沒有多大幫助,甚至可能導致情況惡化。因此,我們需要縮短輪候時間,提高精神健康服務的效率和效果。此外,我們還需要增加精神健康服務地點的數量,以造福更多人。同時,私家精神科費用昂貴,若能得到政府的補貼或者資助部分費用,可以讓更多人能夠接受精神健康服務。

醫院管理局於2010年推出「個案復康支援計畫」,以個案管理模式,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全人復康支援,這是很好的開始,但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第三,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建立更開放和支持的社會環境,提高公眾意識。這意味着我們需要改變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看法,鼓勵人們勇敢地談論自己的問題,並提供支持和幫助。

此外,我們還需要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和接受能力。精神健康不應該被視為一個禁忌話題或者尷尬的問題。我們需要改變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觀念,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支持精神健康患者,並鼓勵他們尋求幫助。精神健康教育應該從小學開始,透過課程和活動,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教導他們如何應對壓力和情緒問題。朋輩支援計畫以復元人士去鼓勵精神困擾的人,不但可以減少污名化,由過來人去分享復元經驗更賦予希望。


其他配合事項

除了上述改進措施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的預防和早期干預。在香港,許多人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會尋求精神健康治療,實在為時已晚。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預防精神健康問題,並提供早期干預和治療,以防止問題惡化。

其次,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的整合和協調。目前,精神健康服務主要在醫管局轄下醫院的不同部門和一些非政府機構,使患者難以獲得全面和協調的治療。因此,我們需要加強不同機構和部門之間的協作和整合,實現精神健康服務的全面覆蓋和協調治療。

最後,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的質量監控和評估。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現有服務的效果和問題,並為改進服務提供依據。因此,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和評估機制,以確保精神健康服務的質量和有效性。

總括而言,改善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是一個重要而逼切的任務。我們需要加強精神健康資源的供給、改善現有的精神健康服務體系、建立更多的社區精神健康中心、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等措施、加強服務的整合和協調,以及加強質量監控和評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提高香港整體的精神健康水平。


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梁麗芬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24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廖泰華 - 認知行為治療 紓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症狀|智凝都會

黃自鴻 - 文學情感的意義|智凝都會

談振偉 - 跨學科大趨勢 促進樂齡科技發展|智凝都會

李芷君 - 人工智能 為音樂認知注入新養分|智凝都會

黃自鴻 - 文學與能力訓練|智凝都會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