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明威 - 讀范仲淹的《道服贊》|根本月報

2023-07-26 11:46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書法中,有一幅《道服贊》,是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唯一傳世的小楷真迹。原幅寬約48厘米,後來裝裱成橫幅長卷(見中央局部圖),鈐有由宋至民國逾百枚鑑賞藏印,並有歷代十多位名人的題跋。作為書法家的黃庭堅稱范仲淹「其小楷筆精而瘦勁,自得古法」,在書法史上自有一定的地位。此長卷輾轉多人之手,清代乾隆時入內府收藏,清亡後流散民間,幸得大收藏家張伯駒重金收購,1956年又與夫人潘素聯名捐獻故宮博物院。


文人營造淳樸氣質

這篇贊是范仲淹應同年進士許琰為新製道服而寫,序文先稱讚友人「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道士舉行道教儀式時穿着的服裝稱為「法服」,而日常生活所穿的道服當然不會同樣嚴格整齊。自五代以來,文人士大夫以道裝為時尚,至北宋更加風行。宋初文學家王禹偁有〈道服〉詩,首句「楮冠布褐皂紗巾」,便是木製道冠、粗布衣服和黑色紗巾之類,這與文人希望營造一種淳樸、飄逸的氣質不無關係。當然,相較道士而言,文人的道服可以靈活多樣,互相欣賞和贈送新製道服,是常見的社交活動。就算有官職的士大夫,閒居時也好穿道服。

贊文全文不長:「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步武。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於祖。」「虛白之室」、「華胥之庭」出自《莊子》和《列子》,表述清虛的心境才能達致自然無欲。文中用官服和道服作對比,點出驕寵會招致禍患,暗喻官場凶險,體現道家淡泊名利的立身處世思想。最後,范仲淹勸勉許琰善自抉擇,不要辱沒祖先。「旌陽」指的是晉代旌陽(今屬四川)縣令許遜,棄官學道後傳播孝道,率民眾疏治水患,得以全家升仙。許遜信仰唐初興起,在宋代仍被朝廷倡導,所謂「旌陽之孫」,當是攀附同姓仙人而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道服贊》書於天禧年間(1017至1021),范仲淹30歲左右,贊文言簡而意深,與50多歲時寫的〈岳陽樓記〉,可謂一脈相承。讀過〈岳陽樓記〉,都知此名篇是他應好友滕子京之邀而撰寫。兩人對道教可謂志同道合,有天滕子京將珍藏的道教上清派道籙給范仲淹觀賞,道籙上畫有符篆,是道士用來調動並役使鬼神的。在〈滕子京以真籙相示因以贈之〉一詩中,范仲淹說︰「服此上清籙,上清庶可攀。無為塵土中,草草凋朱顏。」服籙或指佩戴道籙以辟邪,也可能是吞服,憑借真籙的神秘功效以避老死之苦。

從范仲淹和另一位名臣韓琦的往來書信中,可見養生之術也是他們的共同話題。如范仲淹認為人是天地之氣所派生,因此要珍惜和保養體內的精氣,認同道經說的「積氣成真」。他深信「咽津之術」可以「節慎補氣」,即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再將積聚的津液,分成小口幾次咽下,常常作為氣功內丹術的輔助手段。

不知范仲淹是否相信長生不死,但超塵貺俗之心卻是可以肯定。他〈靈烏賦〉中「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大無畏態度,為人所熟悉,但從其道教情懷,可以窺見范仲淹精神世界的另一個側面,加深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文: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司庫鄺明威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26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林皓賢 - 沙田車公傳說小考|根本月報

馬冠堯 - 1924年香港向世界展示的廣告|根本月報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