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外有節—簡述火箭多節設計|星島教室

2023-07-20 15:32

中國太空站應用發展階段首個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16號(「神16」),於2023年5月30日順利升空。其後,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整離罩先後分離,太陽帆板亦順利展開。火箭由在地上的龐然大物,經歷多次分離,最終變成太空中的微型機械。為甚麼「神16」要「經歷分離之苦」,在升空時不斷「拋妻棄子」?本文將簡述火箭分節設計的背後原理和特點,並提供例子,以加深各位對相關物理課題的認識。

「火箭」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國宋代,指在箭頭裝有縱火物的箭矢。現代火箭的雛型則是直到20世紀初才由俄羅斯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他推導的火箭方程不但影響深遠,更被稱為現代空間飛行器的基礎。


齊奧爾科夫斯基火箭方程(Tsiolkovsky's Rocket Equation)

該原理的核心內容是︰基於動量守恆原理︰一個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為零,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起始總動量 = 最終總動量︰m1u1+m2u2 = m1v1+m2v2,任何一個裝置,通過一個消耗自身質量的反方向推進系統,可以在原有運行速度上,提高火箭的質量比,在飛行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加速性能,逐步達到預定的飛行速度。

齊奧爾科夫斯基火箭方程:

m0︰火箭在地面上的總質量
m1:火箭用盡燃料後的總質量
ve:火箭噴氣的速度
Δv:火箭加速後速度與加速前速度的差值

篇幅所限,有興趣的讀者可掃描以下QR code,瀏覽我校5A麥曉楓同學講解如何推導火箭方程。

根據火箭方程,我們可通過以下方法,使火箭達到較大的Δv,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

1. 我們可以增加火箭在地面上的總質量 m0

2. 我們可以減少火箭用盡燃料後的總質量 m1

3. 我們可以增加火箭噴氣的速度 ve


有一個「船的實驗」更能幫助理解火箭推進的簡化原理。

1. 有人在遠離海岸且靜止的船上,上面並沒有槳(外力的合力為零,起始動量為零)。

2. 這人想到達對岸,且注意到船上裝載了一定數量的石頭,於是將這些石頭一個接一個盡快扔向與海岸相反的方向。

3. 結果,向一個方向投擲石塊的動量,有效地讓船以相同的動量往另一個方向移動。同時間因為船上裝載的石頭愈來愈少,根據動量守恆原理,投擲石塊帶來的動量 = 船隻向海岸方向的動量,當船上的質量減少時,船隻的速率增加。

誠然,根據動量守恆原理,如果沒有外力作用在火箭上,要令到它加速,減少質量便是一個方法。於是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把火箭分級的方案,火箭設計為多個連接的部分,每部分都有獨立的發動機和燃料儲存器。當一個分級的燃料用盡後,它就會被分離出去,而下一個分級的發動機就會啟動,餘下的部分繼續飛行。理論上級數愈多,拋掉的多餘質量就愈多,火箭的質量比就愈大,能達到的飛行速度就愈高。


優點

火箭會因減輕質量而需要更少的總燃料以達到預設的速度或高度。當它進入大氣層後,分離某部分就可以減輕整體質量,從而讓其更容易進入軌道。多節設計還可以讓火箭進行更靈活的任務和運送較大的貨物,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力。

缺點當然分節技術必須承載稍後階段才會用到的發動機,也使得整個火箭變得更加複雜及更加難建造。同時多節火箭會造成垃圾,但隨着科技發展,在2017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把已經發射過的火箭再度發射升空,實現了火箭可重複利用的同時,又能夠降低發射成本。


練習

1.一名質量為75kg的人,手持5kg的球,乘坐在一輛質量為25kg的車上,車在平直光滑的軌道上靜止不動。如將球沿水平方向拋出,球拋出的瞬間相對於地的速度為10 m/s,則球拋出後車子對地的速度為多少米/秒?(提示︰考慮動量守恆原理)

答︰速度為0.5 m/s

2.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採用二級火箭推進系統,且每級採用完全相同的火箭發動機和火箭燃料,已知每一級火箭發動機的燃料部分佔其自身總質量的75%。設 ve 為2000 m/s。求這枚採用二級火箭推進系統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總 Δv。(提示︰先計算單級火箭發動機)


答︰速度約為5545 m/s

文: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副校長譚在能、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物理科主任廖偉超、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學生麥曉楓

本欄逢周四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校長及大學講師撰稿,旨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STEAM學習材料,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將學習融入生活,培養學生的世界觀、敏銳的觸覺、積極學習的態度。


延伸閱讀:

STEAM如泉湧 好奇心大噴發|星島教室

以愛與STEAM助人|星島教室

4種有趣數學 數字類型|星島教室

AI世界的真真假假|星島教室

語音識別的奧秘|星島教室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