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角寒梅|疫中尋序(上)

2022-06-02 12:48

歷時兩年多的疫情,為香港教育界帶來巨大的挑戰,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看到教學模式及策略迅速地轉變,創新科技與傳統教育相輔相成,將疫情帶來的危機,變成教育創變的契機。

教育燃新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策劃「後疫前瞻系列」講座,筆者獲邀擔任嘉賓之一,與其他教育工作者進行交流,包括英華小學陳美娟校長及一土教育創辦人李一諾,共同想像後疫教育的未來。港大程介明教授早前在《信報》教育評論中提出「後疫前瞻」的論述,即疫情過後,不要只着眼於打掃疫後的災場和恢復疫前的舊常態,應該反思在疫情中得到的種種經驗,並領悟出新的理念,以新的姿態迎接與以前不一樣的「後疫社會」,為教育創出一番新天地。

筆者在講座中分享了兩年來疫情期間,教育界發生的七個轉變,在此先說明其中兩點。第一,老師和學生均培育出強大的「適應力」。疫情突襲,老師和學生毫無預兆地迎來網上教學和學習的模式,由一開始的手足無措、無從入手,到掌握電子教學和學習及活用各種電子設備和軟件,都是短時間訓練出來的。老師更要因應教學模式的改變,制定全新的教學策略,以維持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不少學生因家庭環境和設備的限制而未能順利網上學習,除了接受支援外,學生自身也努力不懈地學習,以正面和樂觀的態度面對挑戰,保持學習的熱誠。

第二,疫情多變,讓學校陷入停課、復課的輪迴,學校「以生為本」的觀念和實踐正逐步加強。學生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學校在疫情下因時制宜,主動了解學生的需要,例如學生面對學習受阻、物資短缺、父母生計受影響、對染疫感到不安等窘況。除了學習進度,學生的情緒需要和精神健康是學校更為關注的部分。學校根據他們的身心狀態和情況,調整方針和策略,並通過實際行動,為學生的學習、精神健康和成長提供全面的支援。

下一篇,筆者將繼續分析教育界在疫情期間的其他轉變,描繪後疫教育未來的「腦圖」。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建文
作者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逾廿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6月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牆角寒梅|如何發展子女潛能

牆角寒梅|如何為小六生選合適中學

牆角寒梅|把握機會培育人才

牆角寒梅|我們的夢想學校

牆角寒梅|人生的考場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