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寒梅|疫中寻序(上)

2022-06-02 12:48

历时两年多的疫情,为香港教育界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教学模式及策略迅速地转变,创新科技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将疫情带来的危机,变成教育创变的契机。

教育燃新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策划「后疫前瞻系列」讲座,笔者获邀担任嘉宾之一,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包括英华小学陈美娟校长及一土教育创办人李一诺,共同想像后疫教育的未来。港大程介明教授早前在《信报》教育评论中提出「后疫前瞻」的论述,即疫情过后,不要只着眼于打扫疫后的灾场和恢复疫前的旧常态,应该反思在疫情中得到的种种经验,并领悟出新的理念,以新的姿态迎接与以前不一样的「后疫社会」,为教育创出一番新天地。

笔者在讲座中分享了两年来疫情期间,教育界发生的七个转变,在此先说明其中两点。第一,老师和学生均培育出强大的「适应力」。疫情突袭,老师和学生毫无预兆地迎来网上教学和学习的模式,由一开始的手足无措、无从入手,到掌握电子教学和学习及活用各种电子设备和软件,都是短时间训练出来的。老师更要因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制定全新的教学策略,以维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少学生因家庭环境和设备的限制而未能顺利网上学习,除了接受支援外,学生自身也努力不懈地学习,以正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保持学习的热诚。

第二,疫情多变,让学校陷入停课、复课的轮回,学校「以生为本」的观念和实践正逐步加强。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学校在疫情下因时制宜,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学生面对学习受阻、物资短缺、父母生计受影响、对染疫感到不安等窘况。除了学习进度,学生的情绪需要和精神健康是学校更为关注的部分。学校根据他们的身心状态和情况,调整方针和策略,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的学习、精神健康和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援。

下一篇,笔者将继续分析教育界在疫情期间的其他转变,描绘后疫教育未来的「脑图」。电邮:[email protected]


李建文
作者为天主教慈幼会伍少梅中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逾廿载。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6月1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延伸阅读:

墙角寒梅|如何发展子女潜能

墙角寒梅|如何为小六生选合适中学

墙角寒梅|把握机会培育人才

墙角寒梅|我们的梦想学校

墙角寒梅|人生的考场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