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校手記|從鯨魚紀錄片 領悟體驗與認知教育

2022-02-11 12:51

年廿九,看了一部紀錄片,叫《探尋鯨之音》,內容是描述兩位動物學家,為了兩個對鯨音相似又不同的美好想像,而展開的科學探究之旅。

其中一位科學家在訪問中說:「我的繼父是古典鋼琴家,他教導我彈奏鋼琴時,會讓我彈奏一個音符,閉上眼睛聆聽,直到琴音消失。」此時,畫面由科學家專注聆聽,轉到一片湛藍的海平面,海面上有似是鯨魚弄出來,圓形的水波紋,慢慢向外擴散,科學家續說:「他希望我用心體會聲音,用這種方式了解琴音。」畫面轉移,有一條鯨魚漸漸浮上水面,以慢鏡播放,噴出來一道水柱,與此同時,播放鯨歌,是一道低沉而有變化的聲音,似是要與同類溝通的話語。

「用心體會聲音,用這種方式了解它。」這是全片最觸動我的一句話。這句說話,一直在我心裏迴響,然後今早,我再一次播放這紀錄片,再重看這一小段,細細品味話中的意思。當科學家說完這話,我暫停播放,閉上眼睛,剛巧窗外傳來鳥鳴歌唱,我用心去聆聽鳥的歌聲,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去聆聽,不去分別它是甚麼鳥,也不去尋找叫聲的規律,只是單純地聆聽,去欣賞,去感受。

突然心跳和呼吸有點加速,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眼睛有一點點淚水,停留在眼角邊緣,此刻,我很歡喜地去聽。然後,很想和人分享,找來太太白鷺,和我一起聽那動人的鳥鳴聲。

這次體會,弄懂了「感動在體驗裏發生」的意思,也明白了體驗和認知學習的差別,這是兩條不同的學習路徑。體驗和認知學習雖有不同之處,但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

科學家小時候以體驗方式學習鋼琴,這成為了他追尋鯨音的好奇心,打下很好的基礎。長大了以科學探究精神和方法,理性去認知鯨魚世界,找出和鯨魚對話的可能性。

現代學校教育總是以認知學習為主,忽視體驗學習的重要性,要改革教育,看來路還是很長呢!


海星
作者為鄉師自然學校校長及創辦人,愛自然,愛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2月1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原文標題為〈體驗教育與認知教學〉。


延伸閱讀:

生命教育|自然學校師生 從人道處理倉鼠 反思生命價值

自主學習|78公里畢業單車旅行 學生展現天賦

生命教育|自然學校師生 拯救金魚大作戰

失敗乃成功之母 自然學校校長海星:應接納甚至欣賞孩子犯錯

頑皮學生遇上嚴師 因恐懼而聽話 自然學校校長:聽話不一定自律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