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不公有你 有理不公
2021-05-18 11:02
一次活動休息途中,一位家長沾沾自喜地跟我說:「自己從不給小五兒子製造壓力,不會將兒子與班中同學比較,明白比較只會傷害他、影響成長云云。」此話一出,隨即引起一直依偎着母親的小三弟弟抗議,抱怨不論是吃喝玩樂,以至零用錢的多寡,自己的待遇與哥哥實在有天淵之別。母親回應道:「他是大哥哥嘛,怎會相同呢!」弟弟十分不忿,重複抱怨。母親只是邊推開他邊說不同,胡胡混混就結束了對話。
此等情景,也許曾發生在你家庭中。三至五歲幼兒時,小孩總喜歡每事問「點解嘅」,他們對任何事都很好奇。給他吃藥,小孩會撒嬌問,媽媽給他解釋因為生病,吃了藥才會痊瘉,便可出外玩耍。又如父母要小孩早睡,小孩亦會問個究竟,父母解釋明早去旅行得早出門,小孩便會乖乖就寢,期待天一亮便有興奮時刻。然而,當孩子漸長,就會向父母表達更多意見及感受。這時,父母的回應及處理,便變得非常重要了。
事實上,家長的處理不一致,雖不至完全正確,但也確實可以理解。從吃東西的分量、功課或玩樂的時間、零用錢的需要等,不同年齡階段應有所不同吧!問題是:父母能否讓作為弟弟妹妹的明白箇中原因,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對待。
父母需要坦誠跟子女溝通,耐心地解釋。當然,父母更可教導作為兄姊絕不應展露驕傲得戚的模樣;反之應學習欣賞弟妹孔融讓梨的精神,懂得彼此相處時相親相愛,愛惜弟妹。
當父母一點也不容易,要當公平又一視同仁的父母,我們只好多留意,提醒自己對待子女時有否出現偏差,能察覺及警醒,就已是好開始。若能細心解釋,更加難能可貴。就從今天起,將「吾公平」有理化!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蚊姑娘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蚊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1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