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之3歲定80?】啟發2至6歲孩子學習動機六步驟
2021-05-13 10:44
不少爸媽都為子女的學習動機問題而苦惱。其實小朋友與生俱來便充滿學習動機。爸媽還記得小朋友三四個月大時,當你在他/她的頭部附近拍手,他/她的頭會轉向聲源嗎?在同一階段,他/她也會甚麼都放入口,憑「口感」探索周遭的物件。
去到十八個月,他/她會化身成「大力士」Hercules,將書架上的書本一一地拉下來。再去到四、五歲,不少小朋友更會變成恐龍或雀鳥專家。
由此可見,小朋友根本不乏學習動機,真正的問題是:小朋友的興趣焦點未必跟爸媽期望的興趣焦點一致。舉例來說:爸媽想小朋友看多一點中文圖書,學好中文。但不知何故,小朋友看了兩眼便走開了。爸媽發現需要提供「外在誘因」,例如獎勵(「我們看完這本書後可以看YouTube」),小朋友才會「勉強地」參與在活動中。家長不明白為何子女不能「開自動波」、「自動自覺地」看圖書、做「有益身心」的事情。
了解「外在」及「內在」動機
在心理學上,「外在誘因」可以理解為「外在動機」,即是學習者需要有外加的鼓勵才能提起勁來。而「自動自覺地行事」則可理解為學習者有「內在動機」,即是由於在過程中會獲得滿足感,學習者會主動地探索、參與活動。
六步激發「內在」學習動機
綜合多年的實踐和觀課經驗,筆者認為要令小朋友對新事物產生學習動機,家長可參考以下六個步驟:
(1)移除容易令小朋友分心的物件:如果小朋友本身愛好閱讀英文圖書,不喜歡中文圖書,在介紹中文圖書時,附近就不要有小朋友喜歡的英文圖書了。
(2)在活動的首十分鐘陪伴小朋友:在接觸新事物時,小朋友需要離開「安全區」(comfort zone),向「未知」進發。部分小朋友因為欠缺安全感而寧願繼續探索熟悉的事物,不願意探索新事物。在接觸新事物的首十分鐘,小朋友容易產生猶豫、焦慮,甚至是恐懼的感覺。爸媽要做的是:成為小朋友的同行者,陪伴他們一起探索,讓他們感受到「爸/媽在此陪伴着我,我是安全的」。過了這十分鐘,小朋友放棄/選擇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便會大減。
(3)有獨立探索的機會:依賴和獨處是並存的。有些時候,小朋友想爸媽陪伴,但另一些時候卻想獨處,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認為:「就算得我一人,也能把事情做好。」爸媽要做的是「能放能收」,當感到小朋友想自己探索時,便要稍為「放手」,從旁靜觀。
(4)適時給予回饋:探索過後,爸媽可和小朋友進行「賽後檢討」,反思得着和給予回饋。例如:如果小朋友之前不喜歡中文圖書,但今日卻作出嘗試,就需要肯定小朋友的付出,可說:「我留意到今日你有看一本中文圖書,你有逐頁逐頁看,而且還會仔細觀看插圖。爸/媽好喜歡這本圖書,因為(解釋原因)。另外,書中有個詞語好重要。那個詞語是『珍惜』。珍惜的意思是(定義)。我想你記下這個詞語,原因是……。」
(5)有分享機會:如果小朋友已超過三歲,可以請他/她進行分享。如果他/她對恐龍有興趣,可請他/她分享自己最愛的恐龍之特徵。如果喜歡的是一本圖書,視乎年齡,可邀請他/她仿畫最喜歡的情景(三歲或以上)、講解圖書里最喜歡的部分(三歲或以上)、解釋原因(四歲或以上)、把主要情節分享(四歲或以上)、為故事作延伸(五歲或以上)。每個小朋友都需要有一個「舞台」,將所學、所想、所感展現出來。
(6)學習延伸與聯繫:要令小朋友持續地對一種活動產生學習動機,延伸非常重要。如果小朋友看完一本主角為白鴿的故事書,爸媽可作不同的延伸,如:在網上尋找白鴿的資料、尋找白鴿在城市的蹤影。如果小朋友對恐龍有興趣,就可以將恐龍和白鴿並排,以作對比,然後說:「恐龍的後後後……後代有可能是鳥類。」當小朋友感到「不可思議」時,他們就獲得新的學習動機了。
總的來說,小朋友與生俱來就有學習動機。只要能善用這六個步驟,便能使小朋友產生持續的學習動機了!
黃國成博士
周大福教育集團幼兒教育學術總監及維多利亞教育機構學術顧問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13日教育版「優質教育『+』之3歲定80?」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