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題】細讀西西《我城》 與香港同步呼吸
2020-12-17 18:04
近年我們常以「我城」來形容香港,大家知道此詞最先源於四十一年前出版、由作家西西所寫的同名小說嗎?這部描寫香港的經典,早前獲選為本年度「我城我書」社區閱讀計畫的年度選書,計畫期望大眾能一起閱讀和討論《我城》,從中感受書中傳遞的盼望和力量。
「我城我書」社區閱讀計畫由香港教育大學流行文化與人文學研究中心,以及文學與文化學系共同策劃,自二○一九年始每年都會邀請大眾一同閱讀和討論一本指定書籍。經公眾的提名及「我城我書」團隊選取後,西西的《我城》成為本年度的選書。
「頑童體」意象寫作
有別於其他小說,《我城》並沒有一個中心視點,而是猶如《清明上河圖》般,由多個散開的視點組成,在當年可說是開創先河。當中西西所採用的「頑童體」文體,將魔幻童趣的寫作手法與現實混合,更領先世界寫作潮流。身為「我城我書」活動嘉賓之一的作家鄧小樺指出,「後來很多作家都採用這種意象寫作,例如同樣以魔幻寫實手法書寫香港歷史的《雙城辭典》,就用上《我城》中稱呼母親秀秀為『我娘秀秀』的寫法」,以文學方式延續經典。
香港人向來以城市為身分本位,身分證上亦不會標明所屬國籍,西西屢次在書中作出關於香港的提問,藉此帶出對身分的想像,啟發大眾思考。例如:
「——你的國籍呢
有人就問了,因為他們覺得很奇怪。你於是說,啊,啊,這個,這個,國籍嗎。你把身分證明書看了又看,你原來是一個只有城籍的人。」
——西西《我城》(洪範版)第十二章
「從前的人認為沒有國籍是難受的事,但西西在寫這句時並無表露她的想法,只是希望引發讀者的想像。」鄧小樺解釋。除了提出問題,西西還借書中角色的樂觀積極,展現希望的力量,「《我城》的年輕人都很想發揮自己的力量,使身邊一切都變好,因此到現在仍然覺得,西西是與我們的城市同呼同吸。」即使西西向來低調,鮮會就社會發言,但只要閱讀她的作品,也能感受她散發出來的暖光,將希望植於大家心中。
作家藝人齊「發聲」
「我城我書」副總監何麗明博士認為,在芸芸作家中,西西的作品總是別具一格,不論題材和寫法都有別於其他作家,「西西會參考不同外國風格,尤其是歐洲作品來創作,帶出香港和外國的聯繫之餘,又會激發到其他香港作者嘗試融合他人的意念和手法來寫作。」
西西的作品向來多以文字呈現,所以今次「我城我書」團隊決定為她推出《我城》的有聲書,邀請十八位本港作家和藝人歌手分別朗讀書中的十八個章節,是西西的第一部有聲書,「參與錄製的人首先要熟悉和喜愛西西,包括有韓麗珠、宋子江、董啟章等作家。」何博士表示,他們都希望藉此表達對西西的敬意,「是一份送她的禮物」。
「跳格子」的西西
相信大家或有聽過西西的名字,但你又知道這個筆名的由來嗎?西西,原名張彥,現年八十三歲,是香港著名作家和編輯,出版有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餘本,影響力遍及中港台。《我城》原本於報章上連載半年,後結集成同名小說,於一九七九年出版,是關於香港和城市的經典著作。
據西西解釋,她的筆名是象形文字,「西」是一個穿裙子的女孩,雙腳站在地上的方格里,因此「西西」就是從一個格子跳到另一個格子,有「跳飛機」的意思,可見西西的豐富想像力。
綫上導賞遊香城
《我城》是一部講述香港的小說,要與此書有直接聯繫,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參與文學導賞團。因應疫情發展,導賞團改以虛擬形式在網上直播軟件進行,由在現場的導賞員聯同在家中的嘉賓虛擬帶團。作家鄧小樺認為比起傳統導賞,虛擬導賞能在當中播放影片,使導賞活動更豐富,「西西在《我城》有寫到新亞研究所,但因為不能進內導賞,屆時會以西西紀錄片《我們總是讀西西》中,由已故民間學者文思慧在新亞研究所朗讀作品的片段代替。」
魔幻土瓜灣
西西長年以土瓜灣為家,並在《我城》以魔幻寫實方式描寫此區,當中的地方名稱或會令讀者摸不着頭腦,「例如主角阿果一家居住的木馬道一號,在通過考察後才知原來是馬頭圍道一號。」由於寫作手法特別,有些書中的地名未必能與現實對應,但西西對土瓜灣的感情,卻在作品中表露無遺,「土瓜灣常在她筆下出現,是她用以觀察城市的一處重要地方,因此她會想保留土瓜灣的歷史,而非用商業的角度看之。」
想收聽《我城》有聲書及緊貼「我城我書」計畫動態,可到官方網頁瀏覽:https://zh.onecityonebook.hk
記者、攝影:周倩儀 圖:褚樂琪、我城我書、星島圖片庫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