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培育價值 內化實踐

2020-10-07 12:12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從電視新聞資訊得知內地一城市設置具人臉識別功能的回收箱,以嶄新科技推行環保。這科技不但不需要用手打開蓋子,提升了衞生;亦記錄了使用者的面容,以作儲存積分,加以獎賞。

受訪居民均表示科技為他們帶來優越感,不過其環保意識和態度有沒有甚麼改變呢?很多人初期為了米油麵粉、豉油雜糧等獎賞而將膠瓶、鋁罐和紙張分類回收。但是當後期發現儲下來的積分尚未足夠換取禮物,甚至當局初期提出兌換現金的承諾落空,於是便重蹈過往的習慣,將可回收的物品胡亂棄置。

環保意識是一種價值觀的培養,是需要個人認同某些行為操守,進而內化其價值意義,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科技和獎勵只是一些誘因,促使人們關注和開啟這行為的動力;但這是不能持久的,持久的是教育和培育,讓每個人體會和認同其價值。

價值觀培育是需要教育當局、有心人士和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推展;定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之後,亦須採納恰宜的方法。單憑強權高壓或物質利誘,難以達至內化的效果。

追溯過往香港的教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課程發展委員會編纂了一份方向性的價值教育文件《學校德育指引》;老師亦開始在校內運用多元手法培育學生的品德操守,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內化其價值觀。時至今日,大部分教師已懂得通過「價值澄清」教學法去引導學生分析價值觀念,嘗試採納道德推理技巧,培養學生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和習慣。有些教師也採用其他方法向學生帶出恰宜的價值觀念。

多年來都有前往台灣不同地方旅遊,無論台中、台北或台南都常見到市民主動地把廢物和廚餘回收,足可印證教育與培育對價值觀念得以內化的重要性。科技效能是配合,利益獎賞是鼓勵,要培育價值觀,說到底就是要體會、認同、內化,再持之以恒實踐。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