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親子如何「好好對話」?

2020-07-28 10:4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疫情期間,親子溝通機會大增,但有家長不理解為何不能與子女在這個好時機「好好對話」。現在我們嘗試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出現以下的溝通毛病:

父母只是說話,沒有用心聽:我們有時為了想知子女更多,會不停表達自己的要求、期望及看法,但忽略了子女的參與。最近有一位母親向本人分享,其中六女兒不向她表達升學的想法,原來母親對女兒要求遠遠超越她的能力,也沒有給予女兒表達的機會,每次對話只是重複要求。最後女兒感失望,唯有沉默不語。原來當孩子失去與父母對話的興趣,就不能感到父母的關懷,子女習慣緘默,就更加不願與父母溝通。

父母只是發問,忽略子女答案:日常生活有很多問題只是具形式而沒有真義,例如「你想點」、「你好嗎」,發問的人其實是沒有興趣想知答案,他們只是社交表達。但如果我們把這些情況用在與子女的溝通上,即父母經常向子女發問沒意思的問題,子女就不會回應。例如有一位兒子向我表示其母時常問他:「你會打幾耐機?」兒子心想母親根本不是關注她打機的時間,只是不想他打機,故兒子也不會認真回應,因他們感到父母不真誠的對待。

親子以其他方法取代以「說話」溝通:當親子間不願聆聽及了解對方的說話,就會不自覺用「非說話」的溝通方法表達。當父母不認同子女的回應時,就會以針對子女的需要處理問題,例如子女成績未如期望,在沒有協定下,父母取回其零用錢,又或者當子女不認同父母的回應,就會以「身體語言」回應,例如憤怒眼神或者背向父母,作出控訴。以上情況均會造成惡性循環,大大影響親子溝通。

最後鼓勵父母,有時孩子真的很難說出心底最真的話,只因怕父母失望,故我們需要用心聆聽,重視回應,才能與子女「好好對話」。

香港青年協會 家長全動網
凌婉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7月2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