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叮蟲咬】醫生解答四大蚊叮問題
2020-07-09 14:39
夏天是蚊蟲滋生的季節。幼兒被蚊叮後,有機會感染登革熱或日本腦炎等不同疾病,所以家長要為幼兒做好防蚊措施。以下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的醫生為大家解答有關處理蚊叮的方法、預防蚊叮及為幼兒選購防蚊用品的小知識。家長只要有所準備及多加留意,便可以避免幼兒成為蚊子的「獵物」。
問題1:為甚麼被蚊叮後會感到皮膚痕癢,甚至出現紅腫的現象?
醫生答:由於蚊子在人的皮膚上釋出甲酸,而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會釋出一種名為「組織胺」(Histamine)的蛋白質以對抗這外來物質,因此蚊叮後的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以致出現痕癢甚至紅腫的現象。
問題2:怎樣處理被蚊叮的皮膚?
醫生答:可以用冷水浸泡蚊叮的痕癢位置約五至十五分鐘,或將毛巾包裹冰塊,敷在蚊叮的位置;亦可以用肥皂清洗皮膚,因為肥皂中的鈉鹽水解能中和蚊的酸性分泌物,有止癢的作用。另外,將少量小梳打(Baking Soda)加水攪拌成糊狀,塗抹蚊叮處,又或敷上食用蘆薈,同樣有紓緩和消炎之效;切勿胡亂塗上藥膏,以致出現過敏反應;如蚊叮位置持續出現紅腫甚至流膿的情況,可能出現繼發性的感染,應盡快求醫。
問題3:怎樣為幼兒選用防蚊用品?幼兒使用防蚊用品時要注意甚麼?
醫生答:家長要小心為幼兒選購安全和適合的防蚊用品,可選擇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列出三款包括:避蚊胺(DEET)、IR3535和派卡瑞丁(Picaridin)防蚊成分的產品,這些成份都適用於孕婦及六個月或以上嬰幼兒身上。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不要使用含避蚊胺的昆蟲驅避劑,六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應盡量使用濃度較低(上限10%)的避蚊胺防蚊產品,當中以走珠式塗劑較噴霧劑更為合適。家長不要讓幼兒自行處理或塗抹昆蟲驅避劑,應塗抹在自己雙手,再塗抹在幼兒的身上,避免塗抹在幼兒的眼睛、口部四周、有傷口或敏感的皮膚上,如要補充,則應盡量塗抹在衣服上。
當幼兒返回室內,應洗澡或清洗曾塗抹昆蟲驅避劑的皮膚。只要依照防蚊產品上的標籤說明及安全使用含避蚊胺成份的昆蟲驅避劑便可,但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引起皮疹問題。至於蚊貼或蚊帶只能防護部份皮膚位置,不及蚊怕水的效用,而一些香茅油或其他從植物提煉出來的精油,其效用與低濃度的避蚊胺相若,但不宜用於三歲以下的幼兒身上。
問題4:有甚麼防蚊措施?
醫生答:幼兒在戶外活動時,要做好個人防蚊措施,穿着淺色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避蚊胺成份的昆蟲驅避劑,避免在叢林逗留;由於蚊子在黎明及黃昏時間最為活躍,所以幼兒應盡量留在室內。在家居防蚊措施方面,家長要徹底檢查集水溝氣隔、屋頂雨水槽、明渠及排水渠,避免淤塞;每星期最少一次以鹼性清潔劑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以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栽種花卉的水應每星期最少徹底更換一次,盡量避免使用墊碟;空的汽水罐、空樽及空盒等垃圾應妥善棄置在有蓋垃圾桶內;在雨季前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填平,並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設置防蚊網或蚊帳。
以上資料由註冊護士整理,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及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審批
© 2020 Healthy Seed Limited 慈慧幼苗授權轉載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