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粗獷主義 參透戰後社會歷史
2025-01-16 00:00
近年,「粗獷建築」概念在本地建築界討論度高,有深入研究的建築師指,當中可以參透到戰後的社會歷史,以及業界如何透過設計應對大眾需要。
凸顯材質結構 避免裝飾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以凸顯建築材質和結構見稱,避免裝飾性設計。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會長吳韻怡指,粗獷主義是現代戰後主義的分支,辨識度高,容易引起大眾注意和興趣。建築師彭展華近年研究「粗獷建築」概念,他指,細看大館、中環街市及元創方等建築,皆成功保育且運作多年,使他理解「保育」是由時間推演而來,「可能未來10年就會看如何保留戰後建築。」
他指,粗獷建築跟本地建築師發展,和當時社會甚有連繫,該些建築正是香港初代建築系大學生的「作品」;香港戰後建築仍不算高密度,粗獷建築便開始改變,例如跑馬地有一座結合馬房及住宅的大樓,亦有混合功能的工廠興建至6至7層高,內有飯堂、辦公室及普通工廠空間,「粗獷建築能折射當時的社會歷史故事。」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