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逼在眉睫 西方富國須承擔更多

2024-11-23 00:00

在阿塞拜疆舉行、一連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昨天到了議程的最後一天,但大會卻陷入僵局,爭議之一是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每年提供1.3萬億美元,用作資助減少碳排放和適應全球暖化,而發達國家卻不太願意「科水」。直至昨晚,大會公布一份新的草案,由發達國家帶頭在2035年底前每年提供2500億美元,儘管金額已大幅減少,但同樣難以達成共識。

融資金額、由誰出錢之類的問題,每每淪為妨礙各國一致行動的障礙。然而每遲疑一分鐘,氣候危機就加重一分。西方富國特別是美國,是歷來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者,理所當然要為這筆歷史累積的「氣候債務」承擔較大責任。

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3S)年初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4.98度,是1850年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客觀數據擺在眼前,我們似乎不需要更多證據去證明氣候危機的逼切性,各國應當齊心應對、一致行動。但隨着視氣候危機為「騙局」的特朗普勝出美國大選,許多有識之士對COP29沒有太大期待,因為即使僥倖達成有意義的共識,也會被新一屆美國政府拖後腿,以致成效大打折扣。
2023年是歷來最熱一年

應對氣候變化是極其艱辛的任務,需要大量資源配合。根據聯合國委任的氣候融資獨立高級別專家組(IHLEG)估算,若要將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每年便需要1.3萬億美元經費,藉以研發和應用相關科技。唯客觀事實是:對許多國家特別是窮國而言,政府預算須要嚴格控制,而且相比扶貧、醫療、教育等牽涉民生的政策範疇,應對氣候變化未必屬優先事項。反觀,富裕國家卻有更大空間,在這個攸關人類未來的事業上,投入更多資源。

在今次大會上,最貧困和最容易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國家,與作為新興工業大國的中國、印度聯手,要求歐美等國每年提供這筆巨額款項。從這裏不難看出,圍繞氣候變化的爭議是一場「貧國vs富國」之間的博弈。例如印度等國強調,自己沒有足夠資金投資潔淨能源,也沒有透過限制經濟增長達致減排的打算。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試圖將中國、沙特阿拉伯等國納入發達國家行列,千方百計「稀釋」自身責任。總之在這場大會中,大家看到就是互相卸責。
特朗普妨礙應對氣候危機

無可否認,應對氣候變化是所有國家的責任,但這不應被理解為所有國家責任均等,有所區別才比較合理。富國要求窮國承擔較大責任,根本毫無道理。儘管近年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特別是中國自2008年起碳排放總量已經超越美國,但參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溫室氣體排放報告,2023年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8噸,中國則僅為11噸;假如從工業革命開始計算,則美國毫無疑問是史上最大碳排放國,理應對全球氣候治理承擔最主要責任。

根據相關機制,只有各國一致同意,氣候大會才可達成決議,意味只要任何國家反對就可以令整場談判無疾而終。部分西方國家代表明知達成共識無望,事前已嘗試求助私人機構,爭取它們支持氣候融資。上述做法當然值得支持,但恐怕只是杯水車薪。因為假如特朗普「二進宮」後一意孤行,重演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的鬧劇,在內政上為油氣企業拆牆鬆綁,提高中國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等產品的關稅,一定會打擊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努力,最終全人類將為特朗普的一意孤行買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