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歷史 一直延續下去 聲影路看透卡叔的電影情懷

2024-05-20 00:00

資深影評人羅卡透過第一身敘述,把上世紀社會面對的不安和動盪重現大銀幕,盼喚起市民對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覺悟。
資深影評人羅卡透過第一身敘述,把上世紀社會面對的不安和動盪重現大銀幕,盼喚起市民對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覺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資深影評人羅卡(本名劉耀權)透過第一身敘述,把上世紀社會面對的不安和動盪重現大銀幕,盼喚起市民對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覺悟。紀錄片背後,卡叔一生與電影和藝術結伴,早在60年代開始撰寫影評,後來為多份刊物擔任編輯、在電視台做編劇,最終也情歸電影研究,去年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專業精神獎」予以肯定。見證本地電影輝煌至近年以小眾題材突圍,卡叔深信香港電影業仍然機會處處,亦感恩人生路上有電影陪伴左右,盼其經歷能啟發更多年輕人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
幻燈片逐格投影,畫面由黑白變彩色,背景由舊日香江到繁華鬧市,主角由年少氣盛到兩鬢斑白,今昔交錯,宛如細聽老人在榕樹下說故事。

與電影和藝術同行70年,卡叔直言一切是「緣」,兒時在耳濡目染之下對中外電影產生興趣,至大學畢業後加入《中國學生周報》做記者、編輯,港聞以外更要負責電影版,才開展了撰寫影評和電影文章的生涯。他指,及後任職電視台、電影文化中心等,都有朋友並肩同行,只是當別人有其他發展離開,而他選擇繼續堅持,「可以做就繼續做。」

年屆80,卡叔仍對映畫抱有滿腔熱忱,說起電影事馬上精神抖擻、眼仔碌碌,疫下更跟新晉導演王茵茵合拍紀錄片《聲影路》,以第一身記錄和敘述上世紀40年代至今的歷史,見證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他期望,電影能夠喚起市民對電影歷史、文化和社會的醒覺,「文化不是今年、去年才形成,而是一直流傳下來;文化就是歷史,一直延續下去。」

60年代初,大量難民湧進香港,至1967年暴動等社會事件,皆佔電影不少篇幅,珍貴片段把社會動盪重現觀眾眼前。卡叔憶述,當年《學周》社址與爆發工潮的人造花廠同位於新蒲崗,街頭巷尾全是血色大字報,警察來回巡邏,氣氛緊張。他表示,當年未有察覺到事態嚴重,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皆沉醉於電影中,即使交通停擺仍堅持出席不同放映會,在催淚彈的煙霧中前行,「大家對電影的愛熱情澎湃,跟街上的火爆有得比。」

他指,香港初代影評人活躍於戰亂的年代,會吹噓抗日、內戰、解放等主題,直至60年代,他們作為新一派影評人冒起,熱衷把西方新潮事物引入香港,「我們真的好喜歡西方電影,會向別人分享從中取得的『養分』,欣賞西方事物並加以應用,跟以往的着力點不同。」
自爆曾迷茫  在電影世界找答案

可是,如此抽離現實不吃人間煙火,令卡叔反思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更一度懷疑自己做文化藝術工作的意義。他直言,許多年輕人在暴動過後躊躇不決,自己當年30出頭也對前景感到迷茫,如同經典電影《春光乍現》所表達的虛幻一樣,「置身那個年代很難分清真假。」卡叔選擇走入電影世界尋找答案,並對複雜的人生和世界有新的領悟,「不只是學習西方電影的架構,70年代開始着重認識社會和中國。」

後來,卡叔離開《學周》,為多份刊物擔任編輯、遠赴意大利進修電影、進入電視台做編劇……最終也情歸電影研究,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去年更與資深影評人石琪一同獲頒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

作為影評界泰斗,卡叔歷年透過簡明扼要的文字記錄電影世界的五光十色,卻直言自小不愛文字,「戰後好混亂,小學教育好隨便,至初中才比較穩定;老師有集中教而我亦頗用功,所以基本語文有學好,亦開始寫毛筆字。」他說,那時看了很多課外書,對哲學、社會發生的一事一物都有興趣,遂開始寫作,嘗試翻譯文章跟朋友交流,「他們介紹我看書,我便開始寫閱後筆記,但從沒想過寫評論,真的是加入《學周》才開始寫。」
要找好作品欣賞  對比各方觀點

如今人人皆可撰寫影評,網上電影文章多不勝數,「影評人」的界線亦變得含糊。他直言,不太喜歡長篇大論的影評,「有些影評引證許多東西,寫到好細緻,我都不太喜歡⋯⋯好多分析是學術性的研究,不是給一般人看。」卡叔指,未至於要用濃縮的詩詞表達,但評論應該精簡,「影評、電影文章應是散文,要有可讀性。」他形容,文章寫出來幾百至一千多字,讓人讀完後有所感悟,是他對影評的認知。

至於在電視台任職10多年,卡叔不諱言,那些年每星期也要寫一集劇本,把舊點子翻來覆去,但影評不如電視台劇本有公式,「寫寫下就覺得越來越難寫。」他認為,當人生歷練豐富,對文字的要求也有不同,便自然覺得寫作有難度,故寄語眾人,要找好的作品欣賞,對比各方觀點,吸收更多。
影評要有可讀性 讀後有所感悟

經歷過輝煌的80年代,近年香港電影市場傾向低成本製作,並以小眾的題材突圍。卡叔指,明白電影有投資限制,但說得動聽且令人深刻的故事不多,核心問題或在於香港面對的是「小問題」,各類圍繞弱勢社群的題材都有導演拍過,而戰爭等「大議題」,輪不到我們去說明,「藝術性和思想性仍可再深化,如果這方面做得好,國際也有市場,因為人家要看藝術性的東西,而不是議題。」他坦言,近年不少新晉導演嶄露頭角,深信香港電影業仍然機會處處,期望本地導演能夠建立自己的價值,拍攝出引起本地觀眾共鳴且在外國賣座的作品。

電影尾段,卡叔感恩電影在其人生路上陪伴左右,給他安慰和振奮激勵,直言「拍好一部電影難,但做好一個人更加難」。他期望,觀眾透過其經歷,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和文化,啟發更多年輕人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