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合作有出路 海濱發展更闊更遠
2024-03-27 00:00《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局將在維港海濱以試點方式,引入餐飲、零售及娛樂等商業設施。翻查資料,港府早已預留合共65億港元,逐步落實多項優化海濱項目,惟在管理上仍面對加強暢達性及推廣等挑戰。有專家樂見港府加以落實建設海濱,認為發展上仍欠缺整體規劃,期望日後各部門能在管理上互相協作及協調,相信未來發展會更理想。另有學者指,連接海濱及沿海現有的商業項目是重中之重,冀望各持份者能善用資源,共建海濱。
香港工時之長冠絕全球,普羅大眾要在周末遠離繁囂,除了登山,也可以到海濱長廊休憩,享受恬靜環境。近年港府積極發展海濱,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局將在維港海濱選擇合適地點,以試點方式引入餐飲、零售及娛樂等商業設施。港府在2019年至2020年已預留合共65億港元,逐步落實多項優化海濱的項目,參考香港維港範圍海濱用地的優化計劃,兩岸全長約73公里,其中35%已開放、12%將在2028年或之前開放,亦有6%已納入未來發展項目。
要迎接更多海濱發展規劃,必先就現況作出評估,或參考外地管理模式取長補短。有關注海濱發展多年的專家樂見港府加以着墨,但憂慮過去管理問題尚未解決,若然不加以改善,或成未來發展隱憂。
餐廳不足 「食粒燒賣都要立食」
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直言,對港府主動提出海濱商業發展感到喜出望外。他解釋指,過去要在海濱劃出飲食區是一大難題,因為香港大部分海濱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範圍,惟署方主要管轄公園,不會涉獵餐飲業務發展,「較多海濱只有小食亭而非餐廳。」他形容,市民以往想在海濱「食粒燒賣、喝杯啤酒」都要立食,缺乏公眾桌椅供市民用餐難免令海濱失色,故《預算案》無疑為日後發展打下「強心針」。
司馬文建議,在海濱引入餐飲業務,必須劃出指定土地作用餐區,因引入餐廳、臨時食肆或美食餐車,同樣要處理污水及廚餘,以及設置洗手間,最理想做法是沿海商場駁通海濱,開放室外用餐。但他舉例,曾有商場設計圖有戶外桌椅,最終因大廈外圍必須留有緊急車輛通道,令沿海用餐計劃告吹,故他對政策推展有所保留,「相關細節未明,如何確保能引入餐飲業務仍有待觀察。」
提升陸路及水路交通增暢通性
娛樂方面,近年參與水上運動的市民日益增加,不少人喜歡玩獨木舟、直立板和平板賽艇等,惟全港僅有5個水上活動中心,設於大埔大美督、西貢黃石碼頭及赤柱正灘等偏離市中心的地區。司馬文指,部分水上運動可以在海濱公園對出海面進行,但相關配套嚴重不足,除了沒有位置存放水上用品,部分海濱亦欠缺公眾登岸梯級。他舉例,過去未能爭取在白石角設置儲物空間,甚至早前有團體簽訂臨時租約,在觀塘海濱舉辦短期水上活動,希望增設登岸梯級,長期惠及市民,無奈政府決定放置臨時浮台供用家上落;活動完結後,市民就失去登岸設施。他指,該類發展措施「歎慢板」,成為市民享受海濱的掣肘。
事實上,除了以上的既有問題,立法會秘書處於今年1月公布以「海濱發展模式」為題的《資料摘要》,當中提及本地海濱在管理上仍面對暢達性及推廣等挑戰,如部分海濱路段未有妥善設置行人連接通道,導致人流甚少,惟局方指,部分土地由私人業主擁有或遭持份者反對打通;有意見亦建議當局盡快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容許以興建行人步道的方式駁通海濱,甚或改善陸路及水路交通,以加強其暢達性。
鑽研城市設計、公共場所及休憩用地的研究學者黎文燕認同指,過去許多海濱土地用於工業及航運用途,都是私人擁有,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政府允許大量土地重新開發作房屋及商業用途,沒有要求發展商向公眾提供通往海濱的道路,尤其以北角的沿海地方最為嚴峻,「唯一解決方案或是等待重建,由城規會要求重新開發海濱通道。」她指,政府早年就北角的情況提出工程解決方案,繞過私人發展項目,在水面上增建板道,惟相關工程仍在建設當中,實施前後花逾10年時間。
黎說,感覺香港的海濱管理模式不太集中,如海港辦事處應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發揮協調作用,但因沒有土地擁有權,無法控制土地銷售、選擇租戶或直接管理大部分公共空間。她指,該設定有利有弊,港府在開發海濱地區時不用承擔巨大的財務風險,但缺點是約束條件較多,舉例有關交通網絡、土地銷售、開發時間表、海岸活動和公共空間使用等重大決策,皆要由其他政府部門提出,「他們可以作出政策指導,但不能作最終決定。」
司馬文直言,香港欠缺海濱發展的整體規劃,第一步應從「可步行性」入手,連接不同海岸線及海濱路段,及後再整體探討可以建設的設施。他以荃灣至屯門一帶海濱為例,中途會經過小沙灘及餐廳,建議官方利用單車徑「組合」各個海濱,「單車徑不應單純讓人踏單車經過,更要讓人觸及海灘和其他海濱範圍。」惟他指,單車徑由路政署負責規劃,而非康文署及海濱事務委員會的職權內,「要在一個計劃內整合所有建議並不容易,相信政府也明瞭當中難處,如果想作出改善,可以成立委員會去管轄所有海濱,看看如何解決困難。」
他提議,現有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方向要更宏觀,才有利日後發展,「不應只是看重海濱,而是整個海岸線、整個香港,探索有何可以發展。」
黎文燕補充,適當的商業活動可以為海濱帶來多樣性及增添活力,無奈即使本地沿海有不少商場、酒店或辦公大樓等商業項目,從商業角度出發,發展商都希望顧客留在店舖內,故不會主動開放地面空間,讓客人與海濱「互動」。她認為,如何善用及連接現有商業資源至海濱,是今後需要解決的大課題。
發展局回應有關建議時,表示同意要善用私人市場的資源和創意,讓海濱活起來,現正進行兩個與海濱用地有關的研究,涉及紅磡體育館海傍用地及灣仔北海傍會展站上蓋發展,將涵蓋引進具規模的私人經營的餐飲、零售和娛樂設施,「如現有臨海商業設施想開放地面空間供市民享用,是值得鼓勵的建議,我們樂意跟有關方面作出探討。」
發展局:正進行兩用地研究增多元設施
發展局補充,近年設計海濱時,有特意加入更多能吸引人流的設施,如在東廊行人板道、東邊街北休憩用地等預留空間和硬件設施,提供有特色的餐飲設施,部分將在康文署轄下的海濱場地內,會再商討落實細節,包括引入私人機構營運設施;今年年中起,維港兩岸海濱各有一試點引入潮流輕食飲品智能售賣點,提供雪榚、沙冰等輕食和飲品,局方亦會探討引入「期間限定」的流動輕食飲品設施,如需要人手準備及翻熱的食品,以增加選擇及多樣性。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