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產業化 業界歎長路漫漫

2024-01-30 00:00

多個球會組成港超聯賽會,積極推動職業足球產業化。
多個球會組成港超聯賽會,積極推動職業足球產業化。

亞洲盃過後,球壇盛事再起,「球王」美斯將於周日(4日)來港作賽,惟市民對香港足球的熱度卻未見大幅「升溫」。有業內人士坦言,外隊訪港掀起的熱潮,對本地足球影響有限,要扭轉局面必須實踐足球產業化,儘管多個球會共同改革營運球賽的模式,業界仍面對場地不足及拓寬市場兩大挑戰,更要提高社會對港足的認知。有專家認為,業界已有明確方向,期望政府能繼續從旁扶持,業界也要把握明年粵港澳承辦全運會的契機,拓展港足市場至大灣區,為場地問題謀出路。
港足本月力戰亞洲盃決賽周分組賽,周日再有「球王」美斯旋風式襲港,各項賽事無疑為新一年球壇帶來好開始。惟有業內人士坦言,美斯來港掀起的熱潮,實際對本地足球影響有限,球迷可能單純因為外隊來港而入場,而非因為香港隊出戰,港足面對的結構性積弱問題,需要推動產業化,才能帶來曙光。

政府強調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及至近年提及專業化及產業化,惟港超聯賽會(HKPLC)召集人陳文俊指,本地足球業在過去10年可謂原地踏步。他解釋,現時只有香港足球總會處理球務,兼顧香港代表隊、青訓、女足和5人足球等多個範疇,參考其他地區的足球總會只需專注處理代表隊日常事務,把頂級聯賽全權交由賽會跟進,故球界感覺足總未能從商業角度為香港頂級聯賽花心思,更難長遠計劃專業化及產業化,多個球會遂在2022年共同組成HKPLC,希望借鏡外國成功例子改變球壇。

HKPLC曾表示,希望在3年試辦期間達成職業足球產業化,包括為盃賽尋求贊助,並成立300萬元「種子基金」推行「票房共享計劃」;港超球隊每場比賽只需付5000元球場雜費加裁判費,其餘款項全由基金支付,及後所有盈餘歸公,在球季完結後再按比例分予「包尾」球隊以外的各個球會。去年7月首季試驗結束,各港超聯參賽球會皆有錢分,更有食品公司落實成為香港代表隊的官方贊助商。
無主場  球迷難有歸屬感

中國香港足球總會主席霍啟山指,現時業界已有明確目標,足總會擔當橋樑及推廣的角色,為球會及球員反映意見,惟距離達成「足球產業化」仍有漫漫長路。他指,業界面對場地及市場兩大挑戰,因為香港所有場地都是政府轄下,球隊難以像外國般擁有主場,故在「展望2025策略計劃」下,港超聯球會可使用獲編配主場的時間延長至3年,期望提高球隊穩定性及球迷歸屬感,無奈「主場化」現時只適用於比賽日,球員訓練仍然未有固定場地。市場方面,霍坦言要拓寬市場達至可持續發展,亦需要更多資源實踐產業化。

另一方面,社會對港足認知度不足也是挑戰,網上不乏球迷批評港足不值一看。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指,社會對產業化沒多少概念,必先讓大眾明白每樣東西也有價值,不然球隊難以維持營運。他以一隊足球隊有22人、每人年薪約30萬元計算,薪金已達660萬元,還要聘請教練、助教及物理治療師,而正式球會更會有領班及推廣總監,故每年需要過千萬營運也不為過,「沒有贊助便要有老闆付費支撐球會,當每年最少投資1000萬,又能否賺回1000萬?」

外國球員一個位於胸口位置的球衣廣告也可值逾億元,陳文俊形容該「億億聲的心口」,香港球員現階段仍難以擁有。他直言,商業價值有目共睹,各人覺得值錢就會一窩蜂投資,如美斯來港門票遭搶購一空,足證觀眾對該場比賽充滿期望,「當有朝一日個個爭入場追看球員時,我們就值錢。」他又舉例,足球場邊的廣告板都很「吃香」,無奈現時仍要游說客戶落廣告,「大家要一步步慢慢行。」

邱益忠亦舉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有成功的產業鏈,球迷會入場支持自己州份的球隊、買球衣,甚至在中場休息時買零食補給,「好多不同配套讓人願意花費。」他指,香港足球界固然難達此規模,但現時香港女子足球比賽是免費入場,仍然很少人入場觀賽。要令港足滲透社區,他認為,未來18區球隊要再強化區域性特質,吸引市民入場支持區隊,亦要改變難以購買球衣的情況,「去波鞋街都未必買到本地球衣,如何令球迷投入?」
傑志球衣有翻版證有商機

傑志非官方球迷會「界限街藍浪」創會成員Tony同意,一般球會每季都會出新球衣,本地亦逐漸形成買球衣的文化,無奈產量極少,坊間仿製球衣卻越來越多。他舉例,今年傑志相隔5年再競逐亞足聯冠軍聯賽,但球會沒有加印球衣致全數斷貨,有內地商家卻看準「商機」,出售仿製球衣吸客,「看了10多年首次見到『假傑志』出現。」他續說,即使該些球衣質素參差,仍有大量球迷照樣購買「頂檔」支持愛隊,而港隊球衣同樣有此情況。他指,網上正版球衣可炒賣至3000元,證明球衣買賣有一定市場,球迷也願意花錢。
把握全運會契機拓灣區市場

回望港府歷年也有資助本地足球業發展,如自2011年至2012年球季開始通過「地區足球資助計劃」,每年向18支地區足球隊提供資助,文體旅局亦為足總提供有時限的撥款,以推行其「2025計劃」的個別措施。此外,政府通過「M」品牌計劃,以配對撥款和直接補助金支援本地體育總會舉辦大型國際體育活動。

陳文俊坦言,球壇仍有結構性積弱問題,包括足總結構、球會組成、教練及本地團隊專業化,甚至球迷專業化。他提到,業界尚未成型,而頂級聯賽屬「私人生意」,球會理解政府只能以鼓勵性質參與,但仍然希望官方可以在場地上幫忙。

霍啟山指,去年港隊在杭州亞運取得佳績,而上周在多哈看到球迷營造出一片「紅海」,令球隊在非主場也感到歸屬感,令他十分感動,亦相信此氛圍為邁向產業化踏前了一步。他希望,政府進一步支持球隊日常訓練也有主場,長遠更要拓展市場至大灣區,把握明年粵港澳承辦全運會的契機,如運動會後爭取讓港隊在新建的場館訓練,為場地問題謀出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