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執位動態思路「留住遊人」

2023-12-31 00:00

蘇彰德認為,本港未來或坐擁逾20間公營博物館,規劃新館正是一個良好契機去做好「博物館Master Plan」。
蘇彰德認為,本港未來或坐擁逾20間公營博物館,規劃新館正是一個良好契機去做好「博物館Master Plan」。

香港博物館的發展正處於大變局。政府早前提出擴大公營博物館的規模,且建議將多個博物館「執位」。負責向康文署轄下公共博物館及相關辦事處提供意見的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其主席蘇彰德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本港未來或坐擁逾20間公營博物館,規劃新館正是一個良好契機去做好「博物館Master Plan」,扭轉30年前的靜態展示思路,並通過增設餐廳、社交網宣傳等「留住遊人」。他又指,本港不乏世界級館藏,惟現時卻散落在不同博物館,建議日後做好「鎮館之寶」的宣傳。

近年政府多番着墨博物館發展,包括將公營博物館由現時15間增至日後逾20間,把香港海防博物館改作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將在尖東的香港科學館遷往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址改設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建立新的流行文化館;在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開設新博物館等。眾多異動,難免令人擔心相關部署未盡完善,但蘇彰德認為,正因規劃新館「牽一髮動全身」,反而是整合零散館藏良機,毋須看得太負面。

他以文化博物館為例,館內藏有大量嶺南派畫家趙少昂的畫作,以及一些當代攝影藝術品,「但我都會問,為何這些不是放在香港藝術館?」至於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需要「面向世界」,除港人外亦要吸引海外旅客,選址需在交通便利的巿中心,且要冠冕堂皇及體面,加上時間所限,故認為政府選擇利用現有展館改建是可以理解。
藝術館翻新後曾錄一日9000人

蘇彰德又指,規劃博物館有「六大工作」,即藏品、教育、展覽、研究、出版及公眾參與,尤其是在現時瞬息萬變的世代,策展時不能再只是「靜態陳設,遊人看完就走」,認為本港公營博物館最缺的是餐廳、咖啡店等休閒設施,「很多家長問我,為何香港博物館要一次過行完,不像在外國般可中途坐下吃東西?」事實上藝術館經歷7年翻新後,不但外觀更具特色,更增加餐飲等設施,復常後的五一黃金周曾錄得一日近9000人次訪客,可見新思路布局成功。
多與網紅合作推介打卡位

他又認為,除Facebook、Instagram等現有平台,公營博物館亦應積極開拓小紅書、WeChat等內地社交網的宣傳,且不應僅單向發帖,而是多與網紅合作如推介打卡位、拍1分鐘短片介紹精華館藏等「有效宣傳」,「旅客習慣參考網上評價,才決定旅遊景點,今時今日博物館不能再忽略社交媒體。」

「鎮館之寶」的宣傳也很重要。蘇彰德指,本港博物館的中國水墨畫、字畫藏品豐富,全球3大藏家中有2個的藏品已在藝術館,即至樂樓、虛白齋藏品,另M+博物館的Sigg Collection也有當代中國藝術最完整的藏品,此外,文化博物館的張國榮紀念展吸引37萬人次觀賞,認為香港不是沒有世界級館藏,只是宣傳不足。另博物館應以「教育中心」為目標發展,成為班房以外的學習場所,尤其要聆聽家長和學童的需求,且多起用年輕人做設計,避免予人「沉悶」印象。
個人希望有「長衫博物館」

對於未來新博物館的主題,蘇彰德笑言「設計博物館」、「兒童博物館」的呼聲均高,他個人則希望有「長衫博物館」,「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穿的旗袍在海外很有名,如穿旗袍能像去韓國必穿韓服般,有利本港文化衝出國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