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抗日戰士AI對話」助推愛國教育
2023-12-13 00:00今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文化研究院昨為中小學生舉辦抗日歷史教學資源體驗活動,包括推廣「與抗日戰士AI對話」等為中小學而設的國史教育及愛國主義教學資源。院長邱逸指,愛國教育最困難是「打動日常生活的,入血入肉的情感」,期望在AI設計上結合文化及科技,「以大歷史論述配合日常生活」,加深學生的民族情懷。
中國文化研究院早前推出的「與抗日戰士AI對話」,以3位抗日老兵為藍本,結合口述歷史材料,創作出可於網上互動對話的虛擬人,至今逾1600名教師及學生使用。學生可以文字或語音輸入問題,3位虛擬人則會回答,如抗日部隊經歷、護理員職責及照顧傷兵感受等。網站上亦有老兵的生活照,例如港九獨立大隊「小鬼通訊員」林珍的兒時照片、全家福等。林珍昨與研究院院長邱逸出席中小學生抗日歷史教學資源體驗活動,對AI技術感到「震撼」。
盼提升民族自豪感
邱逸指,讀歷史是「對人的了解,容易生情」,在抗日的歷史論述中加入老兵的生活細節,是「希望同學了解每位老戰士都是有血有肉,會成長」,令學生更容易對歷史人物動情。對於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邱認為箇中最大的困難是提升民族自豪感。他指出,歷史科的教學重點長期「詳古略今」,忽略了中國與其他古文明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及科技的現代化進程,學生看不見國家奮發的一面。」
他又指,港生對國民身份容易有自卑情感,亦受西方媒體影響,「畢竟中國與美國是競爭國家」,認為本港教育系統「去殖」的過程做得不夠。
邱逸認為,國民教育應從小「滲透式」地進行,「學生需要知道日本侵華過程中,對中國現代化過程造成傷害」,又重申教學應「多層次」設計,「小學開始,而日軍較殘忍的部分,則在中學及大學再教。」
內地考察應重學生交流
近年政府除了在學校課程加入國安和國情元素,亦積極鼓勵學校加強與內地的交流。邱逸認同做法,他又透露自己有參與「同根同心」香港初中及高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曾隨團到訪惠州兩天的他指,相比造訪景點,計劃應着重兩地學生交流,以建立港生對內地社會的見解,又指現時不少本地學生都會使用內地的社交媒體,雙方繼續保持聯繫並不困難。
另外,今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教育局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將舉辦「南京大屠殺學生悼念活動」和學生作品展覽。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