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際教育樞紐 中小學潛力待發掘

2023-11-14 00:00

隨年初恢復通關,加上特區政府推出「高才通」等「搶人才」計劃,越來越多非本地人才攜同家眷陸續抵港。根據入境處數字,今年頭9個月,有關計劃的未成年受養人約4萬人,他們均獲准入讀本地公營學校。經過多年發展,香港中小學教育體系已具備穩固基礎和豐厚資源,能夠滿足來自不同地區,特別是大灣區學生的升學需求。只要政府推出更多好的政策,加上學界積極配合,絕對可以在本地學生減少的情況下,開拓生源,殺出一條血路,充分釋放中小學潛力,助力香港國際教育樞紐之建設。
兩制下保持多元文化

香港中小學教育具備顯著優勢,特別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多元文化,中小學為學生提供中英雙語和高度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與此同時,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既獲本地大專院校和僱主認可,也獲得海外廣泛承認,包括英美加等港人熱門升學地點。國家教育部自2011年起,推出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試收生計劃,2024/25學年參與的內地高等院校,甚至將增至138間。可見在香港讀中小學,根本不愁出路。

客觀而言,鑑於香港少子化和移民潮加劇,越來越多本地中小學面臨縮班殺校危機。這絕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從2020/21學年起計算,本港三年合共流失近6.8萬名中小學生,當中2022/23學年中小學生合共流失逾2.7萬人,數字為近三年以來最高!既然我們擁有一流的中小學教育體系,就應該千方百計維護,而且還要進一步發展,不應坐視本港教育優勢的流失。

如今,在各項「搶人才」計劃的加持下,香港各行各業都取得新的、更強的發展動能,教育產業也不例外。早前有調查發現,逾75%非本地人才選擇讓子女來港就讀中小學,當中4成人打算入讀資助學校,直資學校亦近3成,反映港校對非本地家長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內地家長而言,「一國兩制」下香港教育體系保持了國際化特色,從來都是一張閃亮的名片,只要條件許可,他們就像本地家長那樣,希望子女考入港九傳統名校。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誤以為內地學童來港必然是為了入讀國際學校,其實不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內地對港生報讀內地大學採取較寬鬆的收生政策,許多家長深信,一旦子女取得香港戶口,將來可相對容易考入內地重點高校。

可惜的是,儘管內地家長對港校趨之若鶩,但似乎普遍對香港學制欠缺認識,例如不清楚「自行分配學位」、「統一派位」等程序。他們一般會在朋友之間口耳相傳,或者在網上搜尋未必準確的「攻略」,結果可能是加深誤解。

據媒體報道,本港津貼、直資學界將於下月中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首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屆時有逾10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參展,相信有助大灣區家長了解香港教育制度和各校特色,為子女作出更佳升學選擇。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早前《施政報告》中,明言要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其實,香港條件那麼優厚,何不同時發展國際中小學教育樞紐?須知道不止內地家庭,不少東南亞家庭也希望子女入讀港校,必須有相應政策滿足他們的需求。
為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展望未來,希望政府早作籌謀,要針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制訂相應招生政策和宣傳策略,同時與學界多溝通協調,合力辦好中小學教育,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機遇和資源,助他們在香港落地生根。這樣不但有利於滿足非本地學生的升學要求,更有利於克服本港適齡兒童減少的結構性問題,為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