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醫療史 港人抗疫欠理性

2023-05-31 00:00

羅婉嫻(右)指,歷年發生疫情,反映大眾不理性的一面。旁為汪意玲。
羅婉嫻(右)指,歷年發生疫情,反映大眾不理性的一面。旁為汪意玲。

(星島日報報道)由鼠疫至新冠疫情,本港開埠以來經歷多次傳染病疫情,但相關醫療歷史研究不多。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師羅婉嫻早前整理研究港英時期的西醫發展史,發現歷次疫情,市民大眾面對未知疾病,總會變得不理性。羅婉嫻亦邀請歷史系學生聯同中學生,進行口述歷史研究,訪問戰後至1970年代入行的護士,了解本港護理教育的歷史。

羅婉嫻形容,本港醫療技術和醫學發展在亞洲具領導地位,亦深獲國際認同,但對歷年醫療發展的研究不多,「由1842年開始的檔案資料其實很多,足以讓我們研究香港歷年的醫療通史。」她蒐集政府憲報、醫官報告等資料,整理本港醫療制度的演變,包括醫療政策轉變、醫療教育改革及醫院發展3個課題。
口述史證護士專業

1894年鼠疫作為本港醫療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羅婉嫻的研究亦有涉獵,更涉及2003年的沙士疫情,以及近年的新冠疫情。羅婉嫻稱,疫症中總會看到人類面對未知疾病時不理性的一面,新冠疫情下搶物資,而百多年前的鼠疫,華人不信任西醫,謠傳被送往醫院的病人會遭挖出內臟、入院後再無機會出院,令華人極度抗拒接受西醫治療。

此外,羅婉嫻在2021年邀請歷史系學生和中學生,合作進行口述歷史研究,訪問戰後至1970年代入行的護士,編寫成《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參與其中的歷史系4年級生汪意玲認為,口述歷史能以第一身角度,從當事人口中了解親身經歷,感覺有別於平日借助歷史學家文章重塑歷史。她憶述有護士在手術後要數紗布3次,與平日「紗布用完就丟棄」不同,令她最印象深刻,亦感受到護士的專業,「確認數目正確後才可以縫合傷口,否則他們會擔心遺漏在病人體內。」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