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教大學者倡學界重視人文關懷

2023-03-27 00:00

陳錦榮認同,近年中學界在人文學科有「不願多談」的傾向,但相信需時適應後,仍有空間探索不同議題。 
陳錦榮認同,近年中學界在人文學科有「不願多談」的傾向,但相信需時適應後,仍有空間探索不同議題。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近年大力推動STEM,通識教育等人文科目則大幅改革。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錦榮接受本報專訪,認為經歷新冠疫情與社會變遷,學生更能體會人文關懷的重要,激起他們對人文學科的求知欲。他察覺到學界取態趨於敏感,畏於討論甚至自我審查,但認為課程改革並非放棄人文精神與價值,相信仍有空間探索社會議題。
中學人文學科近年經歷多項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將舉辦末代文憑試,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明年推出,取代生活與社會科,校本的綜合人文科日趨式微,甚至有意見認為中學「重創科,輕人文」。教大人文學院院長陳錦榮接受本報專訪,認為學生對人文學科求知欲與興趣,實際上不減反增,「很多社會問題未必可以用科學解決到,而是需要人文關懷,學生親身經歷疫情與社會變遷等生死與離別後,自然理解到社會愈複雜,更需要應用人文學科去解答。」
「不願多談」料屬過渡

陳錦榮指,人文學科探討政治、文化、歷史等議題,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只看黑與白不足夠,更加要看灰色地帶。」他留意到學界對人文議題,近年確有不想多談的傾向,「心態上較為自我審查,他們不是沒想法,只是理性地覺得別講太多,自己『圍內傾』就算。」他認為中學人文學科近年的課程改革,更強調守法、正向價值觀、國民身分認同,無放棄人文學科的精神與價值是好事,「如果有人說通識科以前走得太闊太遠,現在只是沒那麼闊沒那麼遠,而非完全沒有。」

他形容學界現時經歷「過渡期」,相信師生理解與適應後,便會發現本港仍有很大空間探索不同社會議題,取態亦逐漸由緊轉鬆,「現在大家不講,因為不清楚底綫;到了底綫不再模糊,我反而覺得會帶來另一種新的自由,大家到時便會敢言些。」
10年院慶 發展新科

教大人文學院成立10周年,今學年開辦「英語研究及數碼傳訊榮譽文學士」新課程,更着重英語傳意,鼓勵學生畢業後投身數碼媒體。陳錦榮指,學院貫徹「超越教育」理念,既開拓師資培訓以外的學術領域,但與師訓相輔相成。他不諱言近年教師流失潮下,難免改變教大學生畢業後一心覓得教席的傳統取態,這類課程可提供其他選擇,「這2、3年一心一意做教師的同學還是有,但沒以前那麼強烈,有些人也想兩手準備。」

提到未來發展,陳錦榮透露重點發展之一是「關懷文化」研究,包括安排100名教大與400名海外學生組成團隊,開展不同關懷項目,由校方提供所需資金。人文學院亦擬用1年時間,發展以人文關懷相關的新選修科目,不排除長遠發展為新的本科生課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