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倡港再工業化須融入大灣區

2023-03-22 00:00

趙汝恒表示,理大自設工業中心,對推動再工業化過程有極大優勢。
趙汝恒表示,理大自設工業中心,對推動再工業化過程有極大優勢。

(星島日報報道)創校以來,一直在本港工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的理工大學,近年不僅在金屬製造、紡織和設計等推陳出新,更涉足航空、航天科技應用等高端工業技術。負責研究及創新範疇的副校長趙汝恒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理大在本港「再工業化」進程上已奠定基礎,尤其理大獨有的工業中心,但由於本港工業生態鏈未夠完善,內部需求有限,要突破必須融入大灣區及國家發展,「香港可扮演大灣區的『大腦』,主力基礎研究及轉化,但生產部分則可移師內地。」
理工大學工業中心早在1976年成立,歷經數十年發展,近年轉型為科研產品實際應用的測試場地,目前主要提供建築、複合材料製作、數碼化製造、電子及智能自動化等範疇的技術支援,設有各種先進設備,包括多款3D打印機、燒焊設備等。
「香港最難是生產樣品」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基礎研究發達,但「大學的研究難以走出實驗室,變成可用的產品」,在發展再工業化過程中卻為人詬病。他表示理大自設工業中心,在推動再工業化過程中有極大優勢,「不但是有各種先進設備,單單要有一群熟悉這些機器的工作人員亦不容易。」趙汝恒指,理大的研究轉為實際應用前,一般在工業中心內先製作樣品,「生產樣品後不斷改良,最後才能找廠家大量生產,但目前香港最難就是生產樣品。」

本港倡議再工業化多年,對於如何讓工業「復興」,趙汝恒坦言,本港當前挑戰,在於未能完整建立工業生態鏈,「有時大學做完科研,卻未必在香港可以實際應用,變相浪費了香港的人才。」趙汝恒認為,本港再工業化的縱深須面向大灣區及內地城市,「不放眼大灣區,香港只會是一個孤島,在自己想像的世界寫文章和研究。」
歎工程學系未受尖子青睞

他表示,再工業化過程與大灣區合作尤其重要,本港應扮演「大腦」的角色,成為區內研究及轉化科研結果為應用產品的基地,而生產工作可交由鄰近城市負責,「譬如東莞較擅長零部件的生產,應用產品可在當地進行」,他強調不同地區各有所長,不一定把所有生產程序,都集中在本港進行。
 

另外,本港年輕人欠缺野心與冒險精神,亦令本港再工業化遇上障礙,他指,工程學系在再工業化過程必不可少,近年卻未受尖子青睞,「年輕人欠缺發展野心,如果能在工程界別開發新產品和技術,他們的成就和收入可以遠勝醫科生,但要冒的風險很大,家長也未必鼓勵。」他認為社會發展需要進取的人才,目前理大亦鼓勵學生從事研究,包括推行「本科生研究計畫」,期望日後會有更多本地學生,願意修讀研究生課程。

本港工業自1990年代式微,趙汝恒認為,透過再工業化復興實屬必要,「一直以來香港的經濟模式比較單一,難有突破。世界上的經濟新寵,都有自己的產品開發,離不開工業化。」他認為本地大學工程學系有優勢,有空間大力發展,「環保材料、建築材料一向不差,相信未來在碳中和範疇,包括研發新能源、新材料都能好好發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