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醫學院擴建 刻不容緩

2023-02-07 00:00

三年疫情即將告一段落,香港開始踏上復常之路。疫情反映出香港醫療制度的不足,必須盡快處理,以適時應付未來可能再次出現的大型傳染疾病及香港社會未來的需要。
各界應支持培訓更多醫生

三年以來的疫情,令大眾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第五波疫情初期,確診病人在寒風中通宵等候入院,有些甚至等候多日,仍未獲病房收治。究其原因,與香港公營病數目有關。醫院管理局現有約30000張病。2016年起,政府預計病數目不足應付日後的醫療需要,接連公布兩個公立醫院十年發展計畫,預計可增加合共15000張。相信在兩個十年發展計畫完成後,公立醫院將有更多的病應付新增服務需求及應對突發的大型傳染疾病。

然而,醫療服務不是提供病便可,更需要醫生治療入院病人。不過香港社會醫生嚴重缺短,醫生對人口比例為二對一千,有關比例低於已發展地區,更曾因此造成「醫生不足,病丟空」的情況。雖然近年政府、醫學界及醫療機構已不斷增加醫生供應途徑,例如:公營醫療機構以有限度註冊形式聘用非本地培訓醫生、設立特別註冊途徑,容許認可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後可獲取本地註冊、增加執業資格試次數等等,不過,透過這些途徑增加醫生的數目始終有限,要大幅增加醫生人數,仍然需要本地培訓。

事實上,政府於2009年起,一直增加醫科生學額,由當年的250名逐漸增至現時每年590名,預計數年後收生人數會悉數增加。不過現時兩所大學醫學院必須擴建及擴展教學設施,才能容納新增的醫學生。以港大醫學院為例,近十多年來醫科生持續增加,令各級本科醫科生總數由當時約1300名增至現時超過3500百名。港大本科醫科生總數增加了超過一倍半,可是教學空間及設施卻沒有相應提升,要培育優秀醫生將會困難重重。因此,社會各界應全力支持培訓更多醫生,配合日後公立醫院的發展,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增加、醫療負荷不斷提升等情況。

另外,疫情期間的核酸檢測、病毒株分析、基因研究等,反映醫學界未來對微生物研究及醫療科技發展的需要。為應付日後可能再次出現的傳染疾病,或在其他醫療領域探索治療的新方向,醫學院都應該具備更先進的實驗設施。
改劃申請引來住戶反對

據悉,港大醫學院早前已向城巿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申請將薄扶林沙宣道3號東面一幅斜坡上的政府土地由「綠化地帶」改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釋出土地興建新教學大樓,以增加教學空間,培訓更多醫科生。除一般生物化學實驗外,新建的大樓內亦設有研發先進、尖端的生物巨分子、幹細胞、組織學及動物等實驗的實驗室大樓,有關實驗室已獲「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認證,當中更有幹細胞研究的設施,定能為病人獲得更佳的治療作出貢獻,並有助研發對罕見疾病及癌症等危疾重病的治療。

城規會將於二月中就上述改劃申請進行公聽會。此項申請涉及公共利益,理應順利通過,卻仍引來居住在新大樓接鄰的住戶的反對,更要求港大醫學院提供仔細的總綱發展藍圖,諮詢居民意見後進行審批。住戶因應新大樓阻礙景觀、可能影響附近交通等等地區因素而反對興建新大樓,屬預期之內。然而,在公共利益的整體考慮下,個別的地區因素不應成為阻礙或延遲審批程序的原因,一旦要延後審議,預計可於明年動工的整個擴建工程,又將延期一年。須知道愈遲擴建便愈遲應對上述提及的醫療需求,連同當區居民在內的整個社會都會受害。

港大醫學院擴建,涉及公共利益,能滿足基層巿民及病人對醫生人手及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需求、便利港大醫學生及醫學院教職員於醫學院及附近教學醫院之間往返,提升教學質素,更增設先進醫學實驗設施,研發治療新法,造福病人。期望城規會考慮到新大樓可以為醫學教育及研究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設施,惠及社會,以病人及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盡快批准是次申請。請各方謹記:醫學院擴建,刻不容緩!
彭鴻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