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環保施政開新篇 規劃實現碳中和

2022-10-25 00:00

過去數月本港持續受熱浪侵襲,除了度過一百三十八年來最熱七月天,剛過去的重陽節更錄得氣溫高達攝氏三十三點五度,同樣突破了一八八四年以來的紀錄,成為香港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重陽節。解決全球暖化是國際的重要議題,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提出二○五○年前香港達致碳中和的目標。然而,由氣候專家小組合作發表的《香港氣候成績表》中香港表現卻被評為C-級,凸顯特區政府的不足,仍需加強在減碳上的規劃與努力。
通過城市設計有效減碳

政府將重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可見政府對減碳的重視,根據國際城市治理的經驗,通過城市規劃可有效提升城市減碳能力。例如荷蘭推出了低碳出行友善政策,於市內設立多個單車及行人專區,藉此鼓勵市民減少乘搭汽車出行。現時,荷蘭的單車數量超越該國人口三成三,證明了單車出行代替汽車的可行性,助力該國率先在二○三○年達至碳中和;又如德國的Wildpoldsried鎮,鎮政府預留土地以及制定建築法例,以發展多樣化的可再生能源來減碳,至今該鎮綠色能源的發電量已超過當地民眾所需的五倍。

反思香港,現有的市區布局難以即時改變,縱使政府積極推動舊區改造,受制於土地面積有限,短期內難有作為。在城市規劃上,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可成為優化城市減碳規劃與綠色發展的頭號目標。對此,筆者呼籲政府應參考外地經驗,因地制宜,落實政策創新,在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中加入綠能元素,透過綠色規劃,預留綠色出行空間,做到源頭減碳。例如,政府可考慮將新都會區作為試點,在交通網絡中引入車輛使用道路限制,規定某個時段不准汽車駛入。同時以政策沙盒方式,在特定區域中開放太陽能電動單車、滑板車使用,以強化單車或步行作為出行「第一及最後一公里」的功用,從而減低私家車及公共交通的需求,讓綠色出行成為香港交通的新文化。

雖然政府於《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指出香港須改善燃料組合,逐漸減少燃煤發電的使用量等目標,但這一切均須在增加燃氣發電規模的前提下進行,即使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面對香港龐大的能源需求,用於發電的天然氣使用量仍可能有增無減。如何利用及發展碳捕捉技術以此減少傳統化石燃料發電的排放,捕捉大氣層中已有的二氧化碳,甚至是減低日後生產氫能所引致的碳排放,實在值得大家的關注。
投資碳捕捉 捕捉新潛能

根據國際能源署於二○二一年發表的報告,全球範圍內利用碳捕捉技術捕獲的二氧化碳在最近四十多年以來一直急速增長,由一九八○年的零點五萬噸大幅上升至二○二一年的超過四十萬噸。國外市場預測研究亦指出,碳捕捉的市場份額將於二○二一年至二○二六年的五年間增加一倍,平均每年增長一成五。近年,內地政府積極推進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凝聚生態環境部、科技部、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的智慧,不斷完善碳捕捉技術的相關政策。與此同時,國務院於《二○三○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也指出,須加強碳捕捉技術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由此足見國家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前景甚為可觀。有鑒於此,筆者建議政府應善用二○二○年成立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增加對碳捕捉技術的科研投資、人才培訓與吸納支援。此外,鄰近的廣東省亦積極發展碳捕捉技術,興建全世界第三個碳捕捉測試平台,為科學家提供有利條件發展捕捉技術,港府可利用大灣區融合優勢,主動與內地政府相關單位合作,參與國家重點碳捕捉發展項目,運用香港固有的學術優勢,實現綠色科研突破及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同時,政府亦可於新都會區內建立碳中和科研中心,為發展綠色都市提供具持續性及前瞻性的政策理論基礎,實現綠色城市與綠色科研並進發展,做到綠色科研與綠色經濟相輔相成。

應對全球暖化,實現碳中和不應只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以結果為目標的責任與承擔。新一屆政府要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更要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謀貢獻!
丘悅成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