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區倡勾地「不齋做科研」
2022-10-1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早前提到正制定未來五至十年的創科發展藍圖,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料會對此有所着墨。熟悉兩地創科發展的知情人士透露,隨着《北部都會區》概念已提出接近一年,倡議設立的新田科技園將會改變本港整個創科「玩法」,有別於過去只集中科研,整個產業鏈的生產部分都有潛力「搶」回,並相信河套區定必發展生命健康科學範疇。據了解,業界和地區人士近月紛紛向當局「獻計」,河套區可考慮以「勾地」方式發展,以便徵集最合適的發展意念,不再只是做科研,以吸引不同公司競投,冀可在《施政報告》定立方向。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立「新田科技城」,將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約二百四十公頃土地整合發展,聯同深圳科創園區進一步推動兩地的創科合作。熟悉有關發展的消息人士向本報指出,預期河套區會在二○二四年底甚至更早初步成形,屆時該地將主要用回科學園的模式發展科研和實驗室。
新田科技園有望搶回產業鏈
至於河套區的土地規劃,消息人士則指若預計新田科技園收地時間慢,就要轉型不只是做科研,並以「畀人勾地」的方式發展。他解釋,整個發展模式就像科學園,利用立法會的撥款,興建不同辦公室大樓後出租,再繼續重複這個步驟。他舉例,如某家藥廠忽然開口要三公頃的地做藥廠,在土地平整,就會將這三公頃地拿出來拍賣,所有有興趣做藥廠的都可以來「勾」這塊地。
他進一步解釋,以勾地形式發展是指定用途,並不是已指定給某位對象,或者給更多租金就會連土地平整都一併「送」給你,也有一個最低租金存在。他指出,一般工業用地都沒有指明用途,因此較多發展成為回報率較高的寫字樓、辦公大樓,因多數情況下是價高者得而為人詬病,但有時為回應市場的聲音,亦會在適當判斷後指明土地用途,例如數據中心。
直接本地改良產品不用北上
消息人士強調,政府在科學園、創新園等部分土地早已嘗試此做法,將香港的土地資源用在能為本地創造最大利益的工業上。只是以往政府較多是從機制內去聽聲音,例如由創科局委員會去諮詢業界,或者有業界人士告訴政府行內的需要。相對而言,用「勾地」的方式發展,政府一樣在批核申請需要經過不同的考慮,但角色則轉變得更加積極,與市場的互動轉為由市場主導,並且主動邀請業界講出需求,業界亦看到政府對他們的協助和支援。
對於未來適合留在香港發展的產業,消息人士則認為一定都是用地和人力需求少,研發水平高的產業,因靠近研發中心一定是有優勢,可以將產品反覆論證改良。因此河套區必定要發展生命健康科學範疇,因為可直接在本地或大學內將產品不斷優化,不用到深圳甚至另覓他處。他強調,若香港一直強在基礎科研,但沒有生產配套。「你就會食細,人地(深圳)就會食大,但我希望個個都有得食」。
港擁3大優勢留住生科企業
另外,香港對知識產權保護和法律保障等原因亦令生命科技企業更願意留在香港。消息人士指出,香港有三大優勢,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研發中心;其次是低稅率,即使是本地內銷,而且稅制非常簡單;第三是無論是人和機械皆出入方便和自由,很多產品較容易送到香港,尤其是一些相對高端生產的機器,送到香港比送去內地更容易。他又提到,在知識產權上亦會受到保護,這不只是關乎於法律的問題,還有人本身的尊重。很多內地的機構就是看中了香港的優勢所以想來港發展。
對於新田科技城,消息人士則指該地可做兩件事—「生產基地和科技城」;他舉例指,內地有些地方也不只是政府的,可以給私人發展,而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全部都是出自政府的項目,但亦可給一塊土地,讓企業自己發展成一個科技城。
關鍵字
最新回應